三字經簡說(四十一)


     
曰國風 曰雅頌 號四詩 當諷詠


   
詩經按照體例可以分為國風、大雅 、小雅 、頌四類,稱作四詩,應該常常諷誦吟詠,深入體會它所蘊含的意趣。
    國風:國是諸侯所封的國。風是各地的民俗歌謠,各國諸侯把它採集起來,上貢給天子,天子把它列入樂官來管。由這些歌謠便可以知道各地風俗的好壞,及政治辦得好不,因為歌詞可以反應民心。
    雅:雅者,正也,是正式場合演唱的歌。大雅是諸侯朝觀天子時所唱的詩。小雅是天子款待賓客的詩。大雅是早朝時奏的樂,使天子自然的接受臣子的諫戒。因此樂有時奏得欣欣和樂,使得臣子敢盡情的抒發己懷;有時奏得恭敬端莊,以表顯先王的德行。二者言辭氣勢不同,節拍也不同,這是周公制禮作樂時所制定的。
    頌:宗廟祭祀時的樂歌。用以讚美形容祖先的盛德,並把自己的功績告於神廟。
    作詩總不出三種體裁:
    賦:把情感按部就班的陳述出來。
    比:拿一件事物來跟另一件事物比較。 
    興:先說其他的事物,再引發自己真正要說的事情。
   「詩言志」,詩是表達作者內心的感受和志向,使人的心情歸於正。詩中所說的好事,可以使人生起善心。所說的惡事,也可以懲戒人心,使人改過修善,不再放逸。
    孔子刪詩經後,把它傳給子夏,子夏作了一篇序文,再三傳給漢朝魯人毛亨,他又傳給趙人毛萇,因此詩經又稱作毛詩或葩經。 
    詩經把事父、事君的一道理都說得很詳細,而且一還可讓我們認識各種鳥獸草木的名稱。孔子也曾對他的兒子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詩,就沒有辦法把話說得恰當。因為普通人說話總是顛三倒四,不能言簡意賅,有條有理,更不能感動他人。學了詩,說出來的話就大不相同了。因此求學的人,一定要學詩,常常吟詠,浸潤在其中,久而久之,自能變化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