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簡說(四十二)
詩既亡 春秋作 寓褒貶 別善惡
孟子說:「王跡息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
周朝傳到幽王時,貪淫無道,暴虐慘苛,寵愛褒姒。由於褒姒終日不笑,幽王想逗她笑,竟然戲點烽火。列國諸侯,以為有外敵入侵,紛紛帶兵來救援。到了京城,才發現平安無事,各國將領相顧失色。褒姒看了,忍不住大笑起來。
後來犬戎殺進朝內,幽王再點烽火,各國諸侯以為又是幽王在開玩笑,沒有一個肯出兵。幽王張皇失措逃出,死在亂軍之中。
眾臣擁立平王,向東遷都到洛陽。這時君弱臣強,五霸、七雄各據二方。雖然周朝有天子的各分,卻無實權。政教不興,號令行不出去。樂師也不呈送詩了,因而「風」亡。諸侯不來朝見天子,「大雅」就亡了。天子也不宴饗諸侯,因而「小雅」亡。天子祭祀,諸侯不來助祭,「頌」也亡了。四詩既亡,王者的功業事蹟就不得彰顯。
孔子生於西周春秋末期,見王政不興,非常傷感,也痛心諸侯的專恣,於是自衛國返回魯國,作春秋經,用以幫助王者的教化。
「春秋」原本是魯國史記的舊名,春夏秋冬都有,而今以春 秋為名,是取「春生秋殺」之義,代表王者的權力。
當時孔子是六十九歲,將魯史上自隱公元年起,下至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內的事,凡是君臣的賢愚,會盟征伐的事,都按年月記錄下來。
當時的士大夫,凡是得到春秋一字褒揚的,則所獲的榮耀勝過天子所賜的官位。若是得到春秋一字的貶抑,所受的侮辱也超過了天子給他的刑罰。
由於孔子作春 秋,賞罰非常明顯,善惡分明,使得亂臣賊子沒有辦法逃脫罪過於天地之間,使得惡人收斂了許多。因此春秋對於當時紊亂的時局,具有安定的大作用。
魯哀公十四年時在西郊狩獵,捕獲麒麟,沒有一個人認識,還以為是不吉祥的怪物因此把牠的左趾打傷,丟棄在野地。後來孔子看見了,很感嘆的說:「這是麒麟啊!由於出現的時機不對,沒有遇到明君,才會被擄。看來周朝是無法再興盛了,才會出現祥物,卻無法感應。」
孔子非常傷心,就絕筆不再寫下去了,因此春秋又稱作「麟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