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簡說(四十七)
唐有虞 號二帝 相揖遜 稱盛世
唐堯、虞舜稱作二帝,他們都謙恭的把帝位讓給賢能的人,沒有一點私心。
所謂「帝」,是指以仁道來治理國家,處處為百姓著想的君主,才夠資格稱帝。
堯姓祁名放勳,是黃帝的後裔帝佶的兒子。由於曾住在陶、唐地方,因此後人稱他為陶唐氏或稱唐堯。
帝佶崩後,堯的異母哥哥摯即位,在位九年,由於不賢,政治衰微,而堯賢明,諸侯都歸向他,摯只好順大眾的意思讓位給堯,當時堯只有二十歲,他共在位一百年。
堯的時候,已經設官且各有職責,政府組織漸漸完備。他怕百官不能盡職,每隔五年還要親自巡狩全國一次,視察各地的政治,賞功罰罪,興利除弊,因此當時社會富足安康,成為後人歌頌嚮往的太平盛世。
堯九十歲時,年事已高,想找人代理他執政,深知兒子丹朱無力膺此重任,因此想讓給輔佐他的四岳,四岳不敢承當。於是堯命大家尋訪賢能,這時很多人推舉有虞氏部落的姚舜,堯就讓他代理看看。舜理政三年,堯非常滿意,便要禪位給舜,但舜不肯接受,只好繼續代理。這樣經過二十八年之久,堯才把帝位讓給了舜。
舜姓姚名重華,目有重瞳。是黃帝第九世孫,但從第四代開始,已經衰微成為平民了,所以沒有擔任過任何官職。
舜是孝順又友愛的人,相信許多小朋友在二十四孝故事中都看過了,這裡不再多說。
堯當時有一種嚴重的天災,就是洪水為患。四岳推薦鯀來治水,經過九年無效。舜當政後,命鯀的兒子禹治水,立禹為司空,居百官之首,使他能安心治水。他用疏導法和洪水苦鬥了十三年,終於治平了水患。
舜在位四十八年後駕崩。晚年時,因兒子商均不肖,便模仿舜,讓位給禹。
堯舜無私的禪讓,這種傳賢不傳子的公天下思想,博得後人崇高的讚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