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簡說(四十八)


   
    夏有禹 商有湯 周文武 稱三王


   
夏、商、周稱作三代禹、湯、文武稱作三王。三王不是指三位君王,它的意思是:因為人民的歸向信服,而得到了天下,才稱作王。是用王道來治理百姓,因此在三王時代,都是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風調雨順,五天吹一次風,十天下一次雨,使萬物得到最適當的生長。由於當時政治安定,民心淳正,感應天地祥和之氣,才有這樣怡人的氣候。相反的,如果人心乖戾、瘋狂,也會招來各種災變,所以一切全在人心的邪正。
    禹是黃帝的玄孫,姓姒名文命字高密,曾受封為夏伯,故後人稱他為夏禹,也以夏為國號。
    禹受命治水十三年,三過其門而不入。為了治水,登高山,臨大川,既要導山又要導水,胼手胝足,吃盡了苦頭,才平息水患。他是中國最早也是最偉大的工程師,因此政府於民國三十年核定,以他的生日六月六日為工程師節來紀念他。
    成湯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領導百姓起來革命的人。他的心地仁慈。有一次他在野外,看見獵人張開四面網,還禱祝所有禽獸都進到網中。湯覺得這樣太殘忍,因此叫他們撤去三面網,而且改祝詞為「要向左的到左邊,要向右的到右邊,不要命的才進網來。」天下的諸侯和百姓知道了這件事,都說湯的恩惠施及禽獸,何況是人呢?因此大家便心向著湯了。
    湯滅了夏朝後,經過三度謙讓才登上天子位。從此小心謹慎,無時無刻不在求國計民生的改進,自己更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自強不息,努力減少缺點,增加優點。
    文王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母教。繼位後修明政治儲備軍事,發展農業。他還親自和農人在田裡耕種。他採用裕民政策,使得國富民強,成為商朝中最強的一國。
    有一次他在興建公園靈臺時,掘出了一副人骨文王立刻命人把它安葬。諸侯都稱讚文王是位賢君,他的恩澤都能及於枯骨,何況是活人呢?因此大家對他更加心悅誠服。
    當時各國仰慕他的德化,遇到糾紛就去請他公斷。有一次,虞國、芮國爭地,要去請文王論斷。當他們一走入周國,看見每個人都互相謙讓,一團和氣,二人大受感動,覺得很慚愧,悄悄回去,地也不要了。
    文王死後第二年,次子武王姬發,為了弔民伐罪,積極準備征討商紂。直到紂王不聽三大賢臣的諫諍,時機己經成熟,才正式出兵,不到一個月,攻進朝歌,紂王自焚死,商朝就結束了。
    禹、湯、文武都能愛民如子,一切為百姓設想,才能獲得人民的擁戴,建立新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