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簡說(五十二)


      
周轍東 王綱墜 逞干戈 尚游說 


   
周朝自平王東遷,建都於洛陽,號曰東周。從此綱紀不修,國家的法度不振,諸侯國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天天動干戈打仗。遊說之徒也趁勢而起,或者是為了弭平兩國爭端,或者是挑起雙方的戰火,絕大多數則是為了個人一己的私利而奔走。戰國時代的蘇秦做了六國的宰相,就是靠那三寸不爛之舌起家的。
    西周幽王寵愛褒似,把王后打入冷宮,廢了太子宜臼,更為了博褒似一笑,亂點烽火戲弄諸侯。後來申侯聯絡外族犬戎,帶兵圍住鎬京,幽王再點烽火,諸侯以為又是開玩笑,都不來救了。最後幽王死在亂箭之下,褒似也在動亂中吊死了。
    犬戎兵在鎬京殺人放火,申侯攔阻不了,只好寫信向晉國、衛國、秦國求救,三國聯兵才把犬戎趕出鎬京。鄭國公子掘突迎太子宜臼回國即位,成了周平王。平王眼見鎬京被燒得殘破不堪,只好把首都遷到洛陽去,這就是「平王東遷」。
    東遷後的王畿土地(王都的疆土是京城周圍五百里內的田地)削減了一大半,財源、兵力也大大的減少,周王的地位一落千丈,成為一個有名無實一的共主。各諸侯國乘機自行擴張領土,相互爭取成為領導諸侯的霸主,因此戰爭頻繁,誰也制止不了,這是一個講求強權的時代。舊有的封建制度(註)已經結束,從此進入春秋、戰國時代。
    春秋、戰國時代的特色之一,就是說客特別多,其中也不乏像孟子、墨子這樣為宣揚仁義、兼愛思想而奔走的賢人,但大多是鑽研一些兵書、策畫,以便遊說時能隨機應變,對答如流,爭取君王的青睞,謀個一官半職的投機者。至於真正治國平天下的抱負與能力,卻一點也談不上。
   (註)封建制度:天子把爵位和土地分封諸侯,讓他們各自建立國家。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土地有則百里(公、侯)、七十里(伯)、五十里(子、男)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