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簡說(五十三)
始春秋 終戰國 五霸強 七雄出
東周剛開始是春秋時代,這是以孔子所著春秋為期,孔子絕筆之後,就叫戰國,諸侯不再畏懼孔子一字褒貶的春秋之筆,因此更加膽大妄為,戰禍連年不斷,所以叫戰國時代。
春秋、戰國時代,五霸、七雄各據一方。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七雄是咸陽秦王、襄郢楚王、營邱齊王、幽州燕昭王、穎川韓王、邯鄲趙王、大梁梁惠王。
孔子周遊列國的目的,是想幫助重用他的國君實行「王道」,但時勢所趨,各個國君都喜歡速成的「霸道」,他只好黯然回到魯國。
什麼是霸道呢?就是把持天子的政令,糾率同盟的諸侯,居於領導的地位,行事崇尚權術。濟弱扶傾的目的,也只是為了贏得各國的畏懼與擁戴。
霸主因為是以勢服人,所以數十年後後,霸主一旦去世,就由一個更有勢力的諸侯起來替代,這正是霸道與王道大不相同的地方。王道不會因一人的去世,而影響諸侯及人民對他的崇敬。但因為當時的人心胸狹窄,只求眼前利益,貪圖短暫的榮耀,所以才捨王道行霸道。
齊桓公是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他不計前嫌,任用了對他有一箭之仇的管仲。管仲對內獎勵農商,對外實行「尊王攘夷」(註)的政策,使得齊國一天天強盛,終於稱霸一諸侯。
管仲去世前勸齊桓公不要任用豎刁、易牙、開方三個小人,但桓公一旦離開他們便吃不好,睡不穩,只好再把他們叫回來。桓公病重時,被他們三人在寢宮外築起三丈高牆,打算活活把他餓死,直到他身上長滿了蛆,蛆爬到牆外,才被人發現他已死了。這就是一代霸主的下場。
其他的四霸、七雄,小朋友可以由歷史書上查出他們的事蹟,一個個的故事,不止是由弱而強,再由盛而衰,其中都牽扯著複雜的因果關係。小朋友多看歷史,便會了解因果的可怕並深信因果是絲毫不爽的。
(註)「尊王」是尊敬久不被列國尊重的周天子;「攘夷」是幫助列國對抗入侵中原的蠻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