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簡說(六十三)


 
   炎宋興 受周禪 十八傳 南北混


   
趙匡胤建立了宋朝,是因為接受後周的禪位,一共傳了十八主。宋朝也有北宋、南宋之別。
    宋太祖匡胤跟隨周世宗南征北討,當周世宗駕崩,他假言契丹入侵,帶兵抵禦,軍隊走到陳橋時、部下高懷德忽取出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眾將一齊下拜,高呼萬歲,因此順理成章的回京,派人請年幼周主自行禪位,於是登基稱帝。
    宋太祖本身因兵將擁護才得位,他也怕部下又擁立另一個皇帝。因此有一次宴請幾位擁有兵權的大將,在飲酒之間說出自己的感傷,這些大將為表示忠心,翌日紛紛上朝解去兵權,這就是「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宋太祖不講究武功,只提倡文治,對文官非常敬重(難怪宋亡時,許多文人為國效命)。因此,文人抬頭,人人爭相以讀書來求取功名,導致國家異常衰弱,一旦外族入侵,總是打敗仗,只好割地賠款,稱臣求和。
    太祖崩,傳位給弟趙光義,是為太宗。四傳到神宗,他很希望有所作為,於是任王安石為相,實行新法,新法內容雖不錯,但王安石辦事太急切,未能按部就班,令老百姓無所適從,加上用人不當,導致怨聲載道,變法失敗。
    神宗傳位哲宗,再傳徽宗,他酷愛藝術,在書畫上有很深的造詣(他的作品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但他卻不是一位好皇帝,寵信奸臣蔡京,陷害忠良,又迷信仙教,在大內遍建道宮,浪費公帑,弄得國家元氣大傷。
    後來徽宗竟聯金攻遼,宋朝無功,金人獨力滅了遼國,又找藉口南侵,徽宗為表示罪在自己,因此傳位給欽宗,奈何欽宗相信李邦彥的話,主張議和,金人提出嚴苛條件,要索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牛馬萬頭,布萬匹,光是籌措這些就已令宋朝疲於奔命了。
    雖搜括民間,所得仍然無幾,欽宗只好親至金營求情,不獲允許。第二次再去,便被拘住,作為索交金帛的押券,但宋朝所獻仍不足,於是把徽宗、太后、諸妃公主駙馬,一律押行,到了金都,金主封徽宗為昏德公,欽宗為重昏侯,過著苟延殘喘的日子,二人俱崩於五國城,一直不能南回,這就是昏君的下場。
    至此北宋共傳了九主,一百六十七年。
    南宋高宗名構,是徽宗第九子,最初封為康王,曾在金國作人質。當欽宗命他至金營議和,他知時勢已去,此去必死無疑,於是在半路便折行到應天府,待徽、欽二帝被擄,便即帝位,是為南宋。
    此時得一英雄──岳飛來效命,他主張北討收復河山,怎奈奸相秦檜主和,竟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岳飛父子。
    數傳到度宗,他耽於酒色,不理朝政。天目山忽山崩,此乃亡國之兆。傳位給四歲的恭帝,竟投降於元兵,被廢為瀛公,元主又叫他出家,再派人殺了他。
    端宗即位,文天祥來奔,帶兵抗元,不幸戰敗被捉,誓死不投降,在獄中作「正氣歌」,慷慨就義。
    元兵進逼,宋軍連連失利,最後陸秀夫負昺帝投海,宋亡,傳了九主,一百五十年。
    綜觀宋史,真是「得國由小兒,失國由小兒」,冥冥之中自有因果在,吾人行事豈能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