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簡說(八十)


    
   幼而學 壯而行 上致君 下澤民 
       揚名聲 顯父母 光於前 裕於後


    
幼小的時候就要好好求學,等到長大了,再把所學實行出來,向上輔助君主治理國家,向下為人民謀福利,這樣就會得到好的名聲,榮耀父母,同時也光耀了祖先,庇蔭了子孫。
    人在幼年的時候,學習聖賢的書,修身養性,求取為人處事的方法,等到壯年的時候,就要把所學全部實行出來,如果只是學而不行,那又何必學呢?
    要怎要行呢?一個讀書人,如果有機會從政,實踐理想,向上就要好好輔佐君王,使他成為像堯舜一樣的仁君。向下就要實行便民的政策,為百姓謀幸福,更要教育人民,使他們要像堯舜時代的人一樣厚道善良。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機會從政,就要好好修養自己,若顯達為官,則要有安天下的志向。如此去做,必能留名青史,才不愧是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
    一個人如果能幼學壯行,致君澤民,不論是盡忠盡孝,百世流芳,或者是為官公正、廉明,被當時人所稱頌,他的功績都能顯揚於世,使父母獲得無比的榮耀,也光耀了祖先,垂裕了後代,這都是讀書的大功效。
    讀書的真正目的不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不在求取名利權位之上。古來一些奸臣佞小,如秦檜、曹操之流,雖飽讀詩書,但心術不正,走偏了方向,以致禍國殃民,本身及子孫都遭了惡報,那還談得上光前裕後?這就是讀聖賢書,不行聖賢事的結果,所以小朋友初學時,立定正確的目標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