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第一(第一章)  ●回《論語簡說》目錄   ●回首頁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至聖先師孔子說:「學習道、德、仁、藝,作個聖賢君子,要把握時機,有恆地練習,心中不就有喜悅的感受嗎?學習有了成就,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願來共學,切磋學問,不是令人快樂的事嗎?假使別人對我所學不知道,正道無法推展,心中也沒有一絲抱怨不平,不正是一位有德學的君子嗎?」
   「學而第一」,論語有二十篇經文,篇名是採用首章經文的前兩字或三字來命名的,這是第一篇「學而」篇。
   「子曰」是專指孔子所說的。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和「悅」相同。孔子教人學「仁」,仁擴充來說,包括道、德、仁、藝,道德仁藝學成,就是一位君子,再進而為賢人、聖人。學習一則要把握時機,一則要像小鳥學飛一樣,不斷地練習,才能成為自利利人的真學問。大學一書說到,學習要經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層功夫,才算是完整的學習,如果還欠缺了「篤行」的功夫,那只能算是書呆子。因為沒有切實履行,如何能有發自內心的喜悅感受呢?
    「有朋自遠方遠來,不亦樂乎?」這段說明自己學習有成就後,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一起學習,眼看著愈來愈多人來學習仁德之學,未來一定有更多的人獲得修己安人的利益,這是世間一大樂事啊!目前家庭、社會、甚至國家、地球,到處動盪不安,苦悶愁悵圍繞,這亂源就是出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亂了分寸,違反了孔子所教導的五倫之道,這是最難處理的一環。所以,有人肯來一同來學習五倫,一起來營造祥和的世間,當然是人生一大樂呀!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在這裡提醒有德學的君子,縱然遇到逆境,仁道無法推展,心中不會怨天尤人,自己仍然「學而時習之」,時時含蘊著君子的德學,內心的喜悅依然不減!
   明朝有名的理學家王陽明先生,三十多歲時,因為提出正義的諫言,得罪專政的太監劉瑾,被廷杖四十後,貶到中國大陸偏遠的西南方,夾在萬山之中的貴州省龍場驛。那兒到處是毒蟲瘴氣,又沒有像樣的房子住,所接觸的全是言語不通的土人,更沒有人知道陽明先生滿懷的經世學問。陽明先生的遭遇,換作一般人必然頹喪而哀怨不已,但陽明先生反而藉著這個機會,超脫於外在的得失榮辱,將學過的經典道理,在生活上深切印證,覺得更加吻合,所以作了五經臆說一書。更從經典道理悟得「知行合一」的卓見,解開他多年追求最高理想的煩悶,讓他此後的生命,綻放出充實怡悅自得的境界。
    論語首章的「學」字,告訴我們要用真誠的心學習,和切實的力行,如此就能得到真實的受用。更要「活到老,學到老。」活著的一天,就要學習。例如學習論語,平時要對論語經文念熟背誦,明白經文的旨趣,遇到各種場合,依孔子的話來實際練習,心田必然湧現悅樂的泉源,滋潤全身上下每一寸肌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