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第一(第十三章) ●回《論語簡說》目錄 ●回首頁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有子說:「信離不開義,答應過人家的諾言,可以反覆來回衡量是否合乎義。如果守信實踐諾言合乎義,就立刻去完成。反之,守了信卻違背了義,就停止不辦,免得害了別人。恭敬離不開禮節,禮節用來表達內心的恭敬,不可太過或不及,才能恰到好處而遠離恥辱。肯依靠賢德之士學習的人,不會錯失該親近的對象,這種人是值得敬重的。」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近,離不開的意思。復,反覆來來往往的意思。義,合宜適當的意思。事情未辦之前,有人來商量談話,要先考慮清楚才答應,否則信口開河,必然難以兌現而失信於人。
答應了別人,後來發覺不妥,只要答應的事不損害他人,仍然要守信用實踐諾言。例如,自己喜歡的東西答應借給別人,事後覺察對方不愛惜物品,雖然自己有所損失,但是不會損害他人,仍然守信借他東西。反之,答應的事若履行了會損害他人,雖然失信也要守住義。例如答應借刀,事後發覺是用來害人,就應推托不借,這樣才合義。所以要反覆衡量答應別人的話,到底守了信是否合乎義?
「恭近於禮,遠恥辱也。」遠,是遠離的意思。恭敬和禮節要互相配合。如果恭敬而不合禮,像行鞠躬禮,只點個頭,只算是「鞠項」,這種恭敬就顯得草率不及禮的尺度。反之,七十度的鞠躬禮,卻做到九十度,這種恭敬就是超過分寸,雙方都會感到勞累。行禮草率不夠,別人會以為自己很驕慢;禮節太過了,也難免讓人感覺是諂媚巴結,結果都會遭來恥辱。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因,是依靠的意思。宗,是敬重的意思。「不失其親」表示找對依靠的人了。一個人在學習階段,需要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提攜策勉,如果能遇到一位有賢德的人作依靠,那學的人本身品德學問自然增長,當然值得敬重了。
「信」是修養德行的原動力,平時養成謹言慎行,才能做到守信。有信之後,更能斟酌是否合義,才能真正利益他人。對人熱誠恭敬,表現出來又能合乎禮節分寸,這樣的人際交往就是得體合宜的。孔子雖然一向教人要「言而有信」,「恭敬待人」,但是他老人家也特別提醒學的人,要憑智慧權衡圓融,不可呆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