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第三(第章)  ●回《論語簡說》目錄   ●回首頁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林放請問孔子,禮的根本是什麼?孔子讚嘆說:「太重大了!這是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禮節與其奢侈浪費,還不如節儉的好。辦理喪事,與其有條不紊、和和氣氣的,還不如處理得雖然不完備,但是內心卻充滿著哀戚。」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林放是魯國人,也有說他是孔子的學生。觀察一棵大樹,不注重外在的花、果、枝、葉多麼茂盛,反而想要了解潛藏地下的樹根,這是難得的想法。林放能問到禮的根本,難怪孔子大為讚嘆!古代的禮節,有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五種,為首的吉禮就是祭祀的禮節,凶禮就是喪事,孔子略舉這兩種禮節來答覆林放。吉禮和凶禮的精神在不忘本,例如祭祀時所供的「玄酒」,是最普通的白水,白水是酒的根本。祭祀海神及河神時,要先祭河?還是先祭海?應當「先河後海」,這並不是以河和海的大小來判斷,而是著重海的根源來自於河流,所以一定先祭祀河神,再祭祀海神。
   「禮,與其奢也,寧儉。」祭祀的根本在於誠心,如果只是為了講究禮節的完備,而流於浮華,缺少內心的誠敬,還不如失於節儉,而保有誠心。詩經上說平常的白水和一般的水草都可作為祭品,只要一片誠心,就能得福。
    我國東周時期,周平王任命鄭伯(鄭國的國君)主持政事。後來周平王對鄭伯不信任,想改任虢公主政。鄭伯知道後心中怨恨不平,平王為了取信鄭伯,叫自己的兒子王子狐到鄭國當人質,鄭國也派了公子忽到周朝當人質。平王去世後,換虢公主政,鄭伯就率領軍隊到溫縣,私自收割屬於周天子的麥子;同年秋天,又拿走成周的稻穀,周朝和鄭國從此關係交惡。
    有德的君子評論說:「如果不是出於真誠,交換人質也是沒有用的。詩經中記述,溪邊的小草、平常的野菜、簡單的容器、鄰近的清水,只要誠心誠意,都可作為祭品,祭祀鬼神;也可用來當作貢品,進獻王公。」
   「喪,與其易也,寧戚。」「易」是和順的意思,辦理喪事禮節周到、有條不紊,進行得和順自在,卻感受不到失去父母親的哀戚親情,這怎能算是合禮呢?父母親去世,孝子哀痛逾恆,一時神志恍惚、身心交瘁,無心顧及喪事的完備與否,只有孝子的無盡哀思,這樣至少沒有失去喪禮的根本!
    時下大眾追求名利,講究物質享受,婚喪喜慶各種禮儀辦得體面十足,奢侈浮華,但是人情卻變得虛偽疏離。禮節除了講究威儀規矩、不斷練習之外,更應把握禮的根本,存心誠敬,才能「祭則得福」,不會流於熱鬧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