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最上
信願行互緣而生

行無願,如飛蓬無所。
(蓬草隨風飄蕩)
願無信,如喜浴惡水。
(惡水:淘米、洗碗水)
信無行,如儲飯不食。
(飯煮熟儲存不食)

(佛學問答.淨土類)
為求一心先信

信一切宗教無如佛
信一切法門無如淨
信一切雜修不如正行

(〈癸巳年靈山寺佛七開示〉講表)
淨土正行利益

身口意親接佛三業
憶佛念佛就近見佛
時時憶念無間斷心
沒有背離淨土回向
純粹精一證得佛果

(〈癸巳年靈山寺佛七開示〉講表)
淨宗之特別

不妨著相分別(經語:從是西方)
不必開悟(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不必斷惑(帶業往生)

(〈一箇法門一箇脩法〉講表)
在家眾要明理而修

定課念佛時,作自度想。
敦倫盡分時,作度他想。
為求往生而自度,
為求往生而度他。
為求度他往生而負家庭經濟,
為求度他往生而作公教職務。

(佛學問答)
工作時如何行持

用身力時,默念佛號。
用心力時,存「我道未熟,
必須借俗養身以求道」想。

(佛學問答)
念佛一心不亂

有理一心,有事一心。
有長時的一心,有短時的一心。
有平素的一心,有臨終的一心。
種種一心,最低必得臨終一心。

(佛學問答)
念到事一心

事一心,能斷外塵攀緣,可伏見思二惑。
所謂「帶業往生」者,事一心也。

(佛學問答)
平素修養以防臨終障礙

(一)饒他忙似箭(身),
   不離阿彌陀(心)。
(二)凡諸惡念不生於心,
   所作俗事過去即了。

(佛學問答)
佛號要念得熟

未至一心,必以不失正念為警覺。
信願堅固,再加習慣成熟。
萬事來臨,自然先起佛念應之,即謂之熟。
熟亦有大力量,若至命終,凡有痛苦,
則以所熟之佛應之,無人助念,亦可往生。

(見《佛學問答.淨土類》)
怎樣的程度及時機可打佛七

一、對於念佛法門,稍能了解其義。
二、對於道場共修規矩,曾經隨喜。
三、必有七日之自由時間。

(佛學問答)
學佛須福慧雙脩

得福,則消災、增益福德。
得慧,則明心性、生淨土。

(見〈觀音淨土堂佛七講辭〉)
近人學佛三弊

一、浮泛不入
  (平素無功課、心逐六塵、僅有隨喜)
二、雜修(朝暮課誦諸經、拜懺、普佛)
三、少福德因緣
  (未能止惡、雖能止惡但未行善)

(見〈近人學佛三弊〉講表)
是為一心

◎心惟有佛,不緣六塵,是為一心。
◎八風由外吹,七情內不起。
惟有一句佛,相續而不斷,是為一心。

(《佛學問答》)
學佛人必要之件

◎止惡戒殺為首
◎向善布施為先
◎求證念佛最穩

(〈學人普通三要件〉)
念佛功德

◎上根求佛果。
(經云,以心作佛,是心是佛。)
◎次等求平安。
(經云,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乙未佛七第三日開示〉
一心功夫

一句佛號,不被妄念打斷,不忘,不失,
信得切,持得穩,固執不移,欲罷不能,
是為一心。
不思善,不思惡,不求福,不怕禍,
動靜語默是這箇,飲食睡眠是這箇,
是為一心。

──《佛學問答》
如何伏惑

(一)知惑會招感輪迴
(二)先刻意控制住惑
(三)惑存在而不發作
命終──帶「惑業」往生淨土。

(見《佛學問答.淨土類》)
修淨者,要在一心

一心,先學「淨念相繼」。
相繼,必先習成「聞佛不厭」。

(見《佛學問答》)
學佛為何懈怠?

◎忘了生死,所以修無成就。
◎忘了功德,所以善法皆未實地去做。
◎忘了因果,所以惡業連續敢為。

(〈來臺十年新春敬為臺中蓮友進一言〉)
淨業功夫始終大概

◎因地行持:信願行具足,經咒佛取舍。
◎得手證驗:一心不亂,淨念相繼。
◎果地情形:九品往生,邊地疑城。

(〈地藏聖誕勸導脩淨〉)
如何知念佛得一心?

一切境中,不忘這箇。
念頭起時,不離這箇。
八風來時,守住這箇。
一時如是,謂之「一時一心」。
一日如是,謂之「一日一心」。
日日如是,謂之「淨念相繼」。

(《佛學問答‧淨土類》)
各經何以多勸求生極樂淨土?

(一)因命終佛來接引。
(二)因往生即斷二惑,不再入輪迴。
(三)因只經一次變易,即得等覺大果。

(《佛學問答‧淨土類》)
三根念佛

上根者,能空心念佛。
中根者,能念佛空心。
下根者,念佛,妄心亦不空。

(《佛學問答‧淨土類》)
念佛好處

(一)滅罪增福,開智慧。
(二)諸佛加被,遇險化夷。
(三)精神集中,卻病延年。
(四)改正妄念,轉凡成聖。
(五)命終往生極樂,
   證成佛果不生不滅等。
(《佛學問答‧淨土類》)
熟處生 生處熟

◎淨業要得一心,
不能理一心,亦應事一心,
不能事一心,也要熟處生,生處熟。
◎熟處者,五欲六塵,是是非非也,
要他冷下去,漸漸生疏去。
◎生處者,六字洪名,自他同化也,
要他提起來,漸漸熟練了。

(《佛學問答‧淨土類》)
蓮花

◎花果同時,有權實互即,中道不偏之相。
顯示西方淨土切實圓融。
◎蓮花標出清漣,一塵不染。
顯示西方淨而不濁。
◎蓮雖清淨,實出自淤泥。
顯示菩提乃由煩惱轉,佛法不離世間覺。
◎蓮雖亭亭淨植,仍不離開泥沙。
顯示西方固屬清淨,總不捨離穢眾,
故有乘願再來之宏誓。

(《佛學問答》)
自得一心

性迷情熾,五欲六塵,便放不下。
此必聞道開智,自覺破迷,
迷破則智開,智開則情淡。
一者多閱經,二者多念佛,
三者修持不退有恆心。
功夫到時,自得一心。

(《佛學問答》)
聲聲皆是信願行之結晶

念佛萬緣放下,
是摒除一切,專注一境。
念佛如法者,
聲聲皆是信願行之結晶,
猶如「火、暖、光」三者
而不可分。

(《佛學問答》)
皈依三寶應遵與得果

不再歸依天魔外道
不再誦遵外道典籍
不再以邪眾為師友
現在不被侵凌
現在能得救護
將來不墮三途

(〈三寶三歸依〉)
淨土宗與他異處

祖非師承
不重解證
可不斷惑

(〈淨宗溯源〉)
學佛人走錯歧路

◎不求智慧,但希福報。
◎不解實義,只習唱念。
◎不重實行,希作通家。

(〈佛學之認識〉)
念佛的速度與量數

字字清楚,為念法要件之一;
精勤多念,亦念法要件之一。
若清楚而加勤,多念而清楚,
既盡善又盡美矣。

(出自《佛學問答》)
佛法的原則與特質

「不亂」,乃各宗共同原則。
「信願行」,乃淨土宗之特質。
若無特質,便不是淨土,遑論往生。

(出自《佛學問答‧淨土類》)
伏惑

(惑)修斷已前,先克意控制,
使之不起,起制不發。
初感艱困,習久則成自然,
存在而不使發作,名曰伏惑。
惑若不伏,任其發展,
則與淨土之淨,而不相應,
往生無望,恐為業牽。

(出自《佛學問答‧淨土類》)
求生西方淨土的正與悮

錯誤不感應:
心散口唱,心地不淨,
如鏡光被塵掩蔽。

正確能感應:
能斷結纏,專心致至,
如拭盡鏡面塵土。
(〈息災求生述要〉)
歡喜信受

此經(指《佛說阿彌陀經》),
佛結語八字,固無奇解,
卻有方便,以作警策:
◎歡喜矣,未必能信。
◎信矣,未必能受。
◎受矣,未必能行。
不行則皆戲論矣。

(《佛學問答》)
作禮而去

佛說《阿彌陀經》,
當日,
發願解脫「去」,
如法修行「去」,
求生西方「去」。
今日,
散會何處「去」?
回家思想「去」,
機會不可放過「去」。

(《彌陀經講表》)
外界誤解佛學

誤為神道設教,
佛法無神教,重自力。
誤為消極厭世,
佛法至積極,主憫世。
誤為無聊閑情,
佛法最切要。

(〈佛學之認識〉)
學佛被譏誚不起瞋法

對己著想,我是菩薩,
應起覺照,當行忍辱。
對他著想,爾乃癡漢,
應起悲心,與以原諒。
再急用一句洪名,當作金盾,
綿綿念去,壓住瞋心。

(《佛學問答》)
淨土法門的殊勝處

先得解脫地域(已出六道)
佛果速成大學(不經三祇)
快樂享受公園(無困學苦)

(《普賢行願品筆記》)
學佛先在家庭上表現

家亂身不安道不隆
家亂定招社會譏誚
家人不和何以度眾
人道缺欠佛道何成

(《玉耶女經講表》)
學佛退轉之因

不解理
欲牽去
求不遂
遇逆境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筆記》)
應修廣大行願(一)

◎禮敬諸佛,眾有我慢病,
以此治之,獲尊重身益。
◎稱讚如來,眾有惡口病,
以此治之,獲辯才益。

(《普賢行願品筆記》)
應修廣大行願(二)

◎廣修供養,眾有貪吝病,
以此治之,獲富饒益。
◎懺悔業障,眾有邪見癡迷病,
以此治之,獲正知解脫益。

(《普賢行願品筆記》)
應修廣大行願(三)

◎隨喜功德,眾有妒疾病,
以此治之,獲多眷屬益。
◎請轉法輪,眾有謗法病,
以此治之,獲多聞益。

(《普賢行願品筆記》)
應修廣大行願(四)

◎請佛住世,眾有迷惑歧路病,
以此治之,獲福慧雙增益。
◎常隨佛學,眾有追逐欲塵,自召纏縛病,
以此治之,獲理知清淨益。

(《普賢行願品筆記》)
應修廣大行願(五)

◎恆順眾生,眾有我執病,
以此治之,獲正見正念,一切和祥益。
◎普皆回向,眾有法執病,
以此治之,獲無相益。

(《普賢行願品筆記》)
念佛要件

◎清楚而念太少,或多念而不清楚,
效力皆小。
◎倘清楚而加勤,多念而清楚,
既盡善又盡美矣。

(《佛學問答》)
事佛所得的吉相

◎從明受戒信行
(案:依明師受戒而深信奉行)
◎禮拜供養齋戒
(案:禮佛供養持戒茹素)
◎現蒙護後得道
(案:現世蒙佛護念來世生西證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筆記》)
普賢菩薩往生安樂剎

澄觀祖師謂有四義:
一、有緣故
二、使眾心歸一處
三、講《華嚴》不離華藏
四、彌陀即本師故

(《普賢行願品筆記》)
信念往生 三不思議

信彌陀願力,方肯持名,信有功德。
信持名功德,方信吾人心性之能生。
信心佛交感,方生願力所成之同居。

(《阿彌陀經筆記》)
善知識鑑別

出過世法─如須彌出海
(如須彌山高出須彌海)
不染世法─如蓮不著水
(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
不受諸惡─如海不受屍
(如大海清淨不受死屍)
增長白法─如朔月近望
(善法如缺月漸明圓滿)
照明法界─如日照天下
(如陽光無私普照天下)

(《普賢行願品筆記.善知識十類(上)》)
善知識益處

長諸善根──如雪山藥草
是佛法器──如海納眾流
功德生處──如海出眾寶
淨菩提心──如火煉金質
長菩薩身──如母能育子

(《普賢行願品筆記.善知識十類(下)》)
淨宗之特殊

盡括三藏教義
彌陀佛中第一
一念成佛之義
萬修萬人去
徑中徑又徑

(〈女子蓮社講詞.早立正見快棄三毒〉)
往生極樂不退原因

佛願攝持
佛光常照
五塵演法
上善為友
壽命永劫

(《阿彌陀經筆記》)
三要次循

◎信
飛機一時可致千里(應信),
諸駕駛員皆如是說。
念佛彈指可生極樂(應信),
十方諸佛皆作證明。
◎願
信機行速必須「願」乘,
如不登乘,仍困道路。
信念生西必須「願」去,
如不願去,仍在娑婆。
◎行
雖乘飛機必須開動,
如不開動,無由起飛。
雖願生西必須「行」持,
如不行持,無由交感。

(《阿彌陀經筆記》)
念佛有什麼好處?

滅罪增福,開智慧,
諸佛加被遇險化夷,
精神集中卻病延年,
改正妄念轉凡成聖,
命終往生極樂,
證成佛果不生不滅等。

(《佛學問答.淨土類》)
死後境界

普通人八識多黑業
修行人八識多白業
修淨人八識多淨業
斷惑人則半識半智
若成佛者則圓智非識

(《佛學問答.淨土類》)
學佛人精進有什麼徵象

凡事看得破,忍得過,
放得下,是精進徵象。
行住坐臥不離這個,
亦精進徵象。

(《佛學問答.修持類》)
無錢能作功德

盡身力幫助之,是身功也。
勸人止惡行善,學佛念佛,是口功也。
見他有得,我心歡喜,
見他有失,我心悲憫,是意功也。

(《佛學問答.修持類》)
瞋恚、貪欲、嫉妒有何現相?

瞋恚者,常現兇暴之容,即是地獄相。
貪欲者,目直視,腰屈曲,
口涎滴滴,即是餓鬼相。
嫉妒者,行不合群,
只圖私益,即是畜生相。
業發於心,相形於貌,智者一望而知之。

(《佛學問答.修持類》)
佛化家庭

問:佛化家庭要用什麼方法造成呢?
  (莊慶賢)
答:以身作則,並無他法。
不但拜佛念佛,即為能事,
更須以身口意三業表現,
使家人心誠悅服已,
而佛化家庭,潛移而成焉。

(《佛學問答.修持類》)
度化眾生的要點

【問】雖有度化眾生之懷,
   而眾生堅強難度。似此,
   以何方法而為勸度使其深信?
   (蕭慧心)
【答】在自方:須充實學問,觀機善巧,
   再運以四攝六度。
   然在他方:亦須業輕障淺。
   二緣合和,方能信受耳。

(《佛學問答.修持類》)
穢淨二土異念

◎穢土動念三求:
求墮落(六道三途)
求迷亂(邪知見)
求害群(假小我)
魔心長,如望後月。
◎淨土動念三求:
羨極果莊嚴(佛)
羨入理自在(法)
羨和眾修證(僧)
道心生,如朔後月。

(《佛學問答.修持類》)
不昏沉

【問】吾人不能無睡,若照佛理,
睡是五欲之一,睡時不覺即是昏沉。
學佛之人須如何,才可免昏沉乎?(智梁)
【答】少食,斷欲,心不攀緣,
體無過疲,昏沉自滅。

(《佛學問答.修持類》)
淨土四不思議

此因:不解能修,帶業往生。
彼果:證三不退,上生補處。

(《阿彌陀經講表》)
三要合一

信──喻製車(無車不載物)
願──喻安輪(無輪不運車)
行──喻開機(無機不推輪)

(《阿彌陀經講表》)
切除病根

清心寡欲,每日定時運動,
飲食起居,要有規律,此為外治。
一心念佛,戒殺放生,
莫作諸惡,奉行眾善,此為潛轉。
但須持之有恆,
不可以少作為足也。

(《佛學問答.通問類》)
念佛,如何專心不懈怠?

一、常遇善知識提醒策礪。
二、每日閱佛典求悟。
三、警覺命在呼吸,一息不來,
  三途六道,千劫萬生。

(《佛學問答.修持類》)
報佛恩 超生死

◎自行:修道、學經、行善
◎化他:行善、布德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筆記》)
萬法精華六字包

茲就密教言:
「阿」字總表佛部,具理智不二義。
「彌」字總表蓮花部,具生法二空義。
「陀」字總表金剛部,具堅固不壞義。
所說包括三藏十二部,誰曰不宜?

(《佛學問答》)
佛前供養

◎香:表精進,
◎燭:表智慧,
◎花:表忍辱,
◎茶水:表布施,
◎餅果:表禪定。
◎尚有「塗香」一種,顯教多不用之,
乃係持戒之意,
◇合此為六波羅蜜也。

(《佛學問答.通問》)
「信」相十種心

一、親近善友:既信佛法,
  應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二、供養諸佛:財法二供。
三、修習善根:眾善奉行。
四、志求勝法:求出三界,證自真如。
五、心常柔和:不起憤怒,
  不起悔慢,不拒善法。
六、遭苦能忍:苦惱逼迫,
  安然受之,不怨不尤。
七、慈悲深厚:拔苦與樂,
  作到究竟曰深,累積曰厚。
八、深信平等:皆具佛性,
  性德修德果德,究竟一如。
九、愛樂大乘:既信菩提,
  愛而發願,樂而起行。
十、求佛智慧:誓成無上正等正覺,
  須具一切智。
以此十事,皆是發心求大菩提之相。

(《普賢行願品筆記》)
生極樂不退轉 墮娑婆多退轉

一、一得超果而去淨土,
  一得墮果而來娑婆。
二、淨土無緣而不導之使進,
  穢土無緣而不引之使墮。
三、淨土皆是淨業成熟之人,覺而不退。
  穢土多是孽緣現行之人,
  故迷惑而不進。

(《佛學問答》)
因果之理

因果之理,極為複雜,
如萬象變化,千差萬別,不易澈知。
以大者言:
知因而止者,是上上之人。
見果推因者,是中上之人。
知所受是果者,是中人。
受果而認為無因者,是下人。
受果不知是果者,下下之人也。

(《佛學問答.質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