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記選講(五)    
      徐自民  
     
 

   「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比於慢矣。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在中國河南,有一條河流叫濮水。濮水的上游有一片桑林之地,叫做「桑間」。在濮水上游的桑林間所流傳的音樂,是「亡國之音」。比「亡國之音」好一點的,叫「亂世之音」。何謂「亂世之音」呢?「鄭衛之音」是也。根據古人的注解,鄭國的音樂是「好濫淫志」。「淫濫」二字,是指鄭國音樂的音調太過,會讓人情緒失控,如大水氾濫,故謂之「淫濫」。至於衛國的音樂,則「促速煩志」;節奏過於急促,聽了會使人心煩。所以古人就把「鄭衛之音」,稱作「亂世之音」。這二種音樂都不能使人心中正和平,與音樂的原理互相違背。只要出現了這種特色的音樂,都可以名為「亂世之音」。「比於慢矣」。「比」,是「相近」的意思。「慢」,是君主驕傲、傲慢。近於慢,相似於慢了。鄭衛之音,是亂世之音,相近於(君主)驕慢了。
   
至於「桑間濮上之音」的典故,在司馬遷的史記上有記載。話說在春秋時代,有一回,衛靈公要到晉國去。由於路途遙遠,一天之內不能到達,所以一行人就憩息在濮水上游。夜間的時候,衛靈公聽到了一種不尋常的琴聲,他請樂官師涓來聽,並將此音記錄下來。後來到了晉國以後,晉平公以酒席招待他。席間,衛靈公請師涓把途中所聽到的優美琴聲,彈給晉平公聽。彈奏不到一半時,晉國樂官師曠就立即制止了他。原來,這種音樂是當初殷紂王的樂官所作,是一種靡靡之音。紂王就是因為晝夜好樂此音,所以被周武王打敗而亡國。紂王死後,他的樂官投入濮水自殺,而這「亡國之音」也就因此流傳下來。了解這一個典故之後,文曰「其政散」。此音代表政治四分五裂,民心渙散了。「其民流」,人民到處流亡。「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君主狂妄自大,臣子跟著互相欺騙、自私自利的情形,已經不能制止了。
   
講這亡國之音,目的在提醒有權力地位的君主,應該多在音樂上觀察人民的心聲。倘若無從辨知,至少藉由報導,也應能掌握各種社會現象。若亂象出現,就得趕快想辦法解決。治標方面,以公權力加以掃除。治本方面,要讓百姓對政治有安全感;社會貧富不能太懸殊,這樣大眾才能心平氣和。當百姓心理到達一定的境界時,再從音樂等各種教育上來誘導他們,使他們往正道上去。音樂這種藝術很特別,叫做「侵略性的藝術」,它的功能具有獨特的侵略性。比如看書看一遍,卻不如聽名人演講的印象深刻。所以佛經上才說,閻浮提眾生的耳根最利。用聖人制定的音樂來教育百姓,能使人明心見性;若再配合禮,更能達到平心靜氣的效果。以學佛來說,依此幫助修持念佛法門,就能把一句佛號念得很好。可見,音樂的確具有特殊的功能。
    《樂記》這篇文章後邊還有很多,這只是前面一大段而已。我們自己看的時候,雖然不能完全了解,但至少在字面上懂一些也好。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研究十三經注疏中對於禮記《樂記》的注解,以及其他的注解。這其中的味道不少,學問也非常多,但務必要記住一個要點 音樂是出自人心的。因為心能生出萬法,而人心有好有壞,所以音樂也就有好有壞。不過,楞嚴經上還說︰「法亦能生心。」法(外境)為何能生心呢?比如我們見人家歡喜,自己就跟著歡喜;見人家悲傷,我們也跟著悲傷起來。受到外面的刺激、影響,我們就會出現不同的心理。聖人了解這個道理,所以就用好的音樂讓人聽,使人們內在的理性得到啟發。記住了這個要點、用意,後邊的注解自然就能明白;即使古人或有注解偏差、錯誤之處,也能分辨出來了。學問之道就是如此,把握要點之後,就能一通百通。倘若記不住要點,縱使把古人所有注解全看過了,也不知其所以然。
   
這門課雖然只有四個小時,但若能有所領會,對大家的修道一定有幫助。今日的社會,一般人學佛修道,大多好奇騖怪;大家要切記,孔子是不講求怪力亂神的。儒家的禮樂教育,是要讓我們在求道的路上,平平穩穩地走。學佛若能秉持這種精神,就不會有危險,不會招魔。大家在研究的時候,這個原則一定要掌握! (全文完)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