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圓融觀淨土
智 展

      古德云︰「佛法之妙,莫要於淨土。淨土之妙,莫要於持名。」由此可知,持名念佛法門乃是一代時教之精粹,亦是釋迦慈尊為廣度群迷所下的一帖猛藥。由於它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內蘊二種橫超,能令眾生一生成佛,因此古來均名之為「不可思議法門」,亦即其中之理,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正因它下手易、成功高,至圓極頓的理都含容在一句佛號之下,所以,好談玄說妙的知識分子不易死心信受,便宜反都被信願真切的老嫗給拾去了。歷來,佛學家對淨土法門提出最多質疑的地方,便在於「生」、「不生」的問題。因為他們認為佛法所闡述的究竟之理是「無生」,淨土暢言「生」西,顯然與此理相違。於是,有人便開始高舉「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的旗幟,大談「當下即是」、「心淨則佛土淨」,反譏發願生西者為心外求法。事實真是如此嗎?吾人且先莫發議論,讓祖師們來評評理吧! 

      智者大師
      東土小釋迦」─智者大師,在淨土十疑論中,將一般人常會對淨土法門產生的疑惑歸納成十條,並針對這十個問題一一作答。其中,「第二疑」便問道︰佛法常說,一切諸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假相,實際上是當體即空,本來無生。吾人若捨離娑婆,求生西方彌陀淨土,豈不是背離這個道理了嗎?
      智者大師對於這個問難先提出反詰,他說︰「如果捨離娑婆、求生極樂不合乎無生之理,那麼,執著娑婆、不生西方就合乎無生之理了嗎?」接著,他又進一步答道︰「所謂無生(不生不滅),並非意指在因緣生滅的事相外,有一個凝然、獨立的無生之體,而是說在因緣生滅的當下,知其生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故名無生。所以中論上才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諸佛說法的時候,一定是真俗二諦兩相圓融,不壞諸法假名而說諸法實相。因此,真正體達無生的大智慧者,更會熾然求生淨土,因為他知道極樂不出心性之外,生即是無生。而愚癡不明事理的人,聽到『生』就落在有邊,聽到『無生』就落在空邊或墮入斷滅見,不明佛旨佛意,還反過來嘲笑、詆毀淨土法門,這不但是誤人誤己,更造下了謗法的大罪業啊!」 

      幽溪大師
      明代中興天臺教觀的幽溪傳燈大師,在他所著的淨土生無生論中,以十門來闡述淨土法門的圓融。其中,第二門「身土緣起門」,大師就著真如本性具足十法界一切法(性具)的道理,說明了求生淨土和心性之間的關係。
      論曰︰「真如性中所具九法界,能隨染緣,造事中九法界。真如性中所具佛法界,能隨淨緣,造事中佛法界。所以能者,正由性具,性若不具,何所稱能?天臺家言,並由理具,方有事用,此之謂也。」由此可知,十法界一切的事相,都不離真如,都是性體隨染緣或淨緣所變現。
      所以,淨業行人眼前所處的苦難娑婆,和當來要往生的清淨極樂,其實都不在心性之外,都是心性所變造。既然都是心具而造,就沒有所謂能和所的分別。故「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即心是果,即果是心。能造因緣,及所造法,當處皆是心性。」幽溪大師說,透徹明白這個宗趣而求生極樂,才真正是不落空有二邊(生與無生兩冥),契合中道實相之理。 

      蕅益大師
      蓮宗九祖─蕅益大師,在他的許多文章和著作中,對於當時世人的執理廢事(空談「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之理,而不老實念佛,發願往生。),多有破斥。在給宋養蓮居士的一封信上,他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二語,世爭傳之,不知以何為心性也。夫性非道理,無所不統,故十劫久成之導師,不在性外;心非緣影,無所不具,故十萬億剎之極樂,實在心中。唯彌陀即自性彌陀,所以不可不念;淨土即唯心淨土,所以不可不生。」祖師舉了一個譬喻︰好比當初百姓心中的聖王在北京,因此若要行道濟時,必得親自到北京覲見聖上。如果只是一味地高談救世濟民的良方,而不採取實際的行動,縱然有伊尹、周公的才幹,也是枉然啊!
      蕅祖在另一封寫給謝在之居士的信上這樣開示︰「若有人說,當下即是淨土,何必求生西方?那何不說︰當下即是飽暖,何必吃飯穿衣?當下即是富貴,何必買賣生產或求取功名?當下即是學問,何必讀書?當下即是帝京,何必北上?既然在世間法上,理事兩面都不可偏廢,為何獨獨在出世法上偏執一端呢?」
      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中還說︰「吾人應深信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皆是阿彌陀佛的願行所成,一切種智所現;同時,也是我們修行淨業所感,唯識所變。這就好像一個房間中,所有燈光同時點亮,每一盞的光明都各自遍滿整個房間;雖然各自遍滿,可是,彼此的光明卻一點也不會互相妨礙,反而像是同一盞燈散發出來的一樣。」所以,發願求生西方,不但和吾人的真如本性契合,同時也和佛的一切種智相應。如果離開極樂世界而論心性,那才是真正的虛妄分別。 

      印光大師
      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一生提倡持名念佛法門。他老人家深諳時下修行人好談玄理、荒廢事修的毛病,因此,對人開示,不論及其他,總是勸人老實念佛。
      在印光大師文鈔中,老人家曾說︰「所謂修德有功,性德方顯。若唯仗性德,不事修德,則盡未來際,永作徒具佛性、無所恃怙之眾生矣。」雖然眾生與佛體性不二,眼前的娑婆當下即是淨土,但是惑業盈滿的凡夫,畢竟得不到絲毫受用,境界和佛相較,亦是天淵之隔。因此,唯心的極樂不可不生,自性的彌陀不能不念。如果只是一味地高談「無生」,而不在實際修行上下一點苦功,到頭來依舊是「說食數寶」,在三界中流浪、生死的乞兒啊!
      大師在文鈔中又懇切叮嚀︰「勸修淨業,當理事並進,而尤須以事為修持之方。何也?以明理之人,全事即理。終日事持,即終日理持。若理事未能大明,一聞理持,便覺此義深妙。兼合自己懶惰懈怠,畏於勞煩持念之情,遂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只成空談矣。」修持淨土念佛法門的人,應當著重在堅固求生西方的信願,並且老實念佛。因為明白道理的人,知道這一句佛號就具足佛的全體果德,終日稱名,便是終日與佛德相應,這與徹悟心性之後的人「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的修法殊途同歸。假如只是暢言心性的深妙,而否定一切事相上的行持,這樣不過是稱合自己懶惰懈怠的習氣,以凡濫聖的結果,所說的妙理也變成空談了。 

      結  語
      兼顧事理兩端,是研求佛法的重要原則和方法。誠如印祖所說︰「唯即事以明理,由理以融事者,方可無過。」意即吾人唯有圓融理事,才能契合心性本體。
      淨土法門著重於事相上的修持,乃因如來深知凡夫眾生證入本體之不易,故慈悲施設此一特別法門,目的在使眾生由事入理、斷惑證真、速證菩提。雖然敷演的內容以事相居多,但若深究其中涵義,便知全事即理,所有事相都是事事無礙的法界。正因它以事入手,暗合無上妙理,故能普被三根、萬修萬去。有人譏此法門為「老太婆法門」,實在是不明其中之委曲宛轉,亦不識彌陀、釋迦之徹底悲心啊!
      有人曾問諦閑大師︰「淨土宗所說『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無生)』,應該如何理解呢?」諦老回答︰「生則決定生,事也;去則實不去,理也。兩句作一句讀,方為圓融。所以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由此可見,世人的偏執,多是由於不知「理由事顯,事得理彰」所造成,對於佛法的究竟極談,往往依文解義,導致以理奪事,乃至毀謗正法。所以,當吾人在高談玄理之際,也應該以事扶理,如此才能深得佛意,不至成為大邪見人。
      佛法無邊,浩如煙海,但稍一不慎,便會成為魔羅眷屬。淨業行人若能釐清「理事」的箇中深義,就好像在手中掌握了一只羅盤,必能穩穩當當地航向西方。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