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于包桑。

    「休否,大人吉。」
    九家易注:「否者,消卦。陰欲消陽,故五處和居正,以否絕之。乾坤異體,升降殊隔,卑不犯尊,故大人吉也。」
    據李氏疏說。在消息卦中,否是消卦,故陰欲消陽。九五以九居五,處於中和,居於正位,故云:「五處和居正,以否絕之。」即阻絕陰欲消陽之意。爻辭休否,休是止息之意,否是閉隔之意。故「以否絕之」謂之休否。「乾坤異體」猶言分體。即是彖傳「天地不交」之意。「升降殊隔」猶言乾上升,坤下降。即是彖傳「上下不交」之意。此是否絕之象。十二月消息,否是七月卦。此時萬物已成熟,乾坤定居其位,卑不犯尊。九五處和居正,即得此象。故九五大人吉。
    孔氏穎達依王注解釋:「休否者。休、美也。謂能行休美之事於否塞之時,能施此否閉之道遏絕小人,則是否之休美者也,故云休否。大人吉者,唯大人乃能如此而得吉也。」
    「其亡其亡,繫于包桑。」
    荀慈明注:「陰欲消陽,由四及五。故曰其亡其亡。謂坤性順從,不能消乾使亡。包者,乾坤相包也。桑者,上玄下黃,以象乾坤也。乾職在上,坤體在下。雖欲消乾,繫其本體,不能亡也。」
    京房注:「桑有衣食人之功,聖人亦有天覆地載之德。故以喻。」
    陸績注:「包,本也。言其堅固不亡,如以巽繩繫也。」
    李氏鼎祚注:「案。其亡其亡,近死之嗟也。其與幾同。幾,近也。九五居否之時,下包六二。二互坤艮。艮山,坤地。地上即田也。五互巽木。田上有木,莫過於桑。故曰,其亡其亡,繫于包桑。言五二包繫,根深蔕固,若山之堅,如地之厚者也,雖遭危亂,物莫能害矣。」
    鄭康成注:「猶紂囚文王于羑里之獄,四臣獻珍異之物,而終免於難。繫于包桑之謂。」
    以上各注,今依李氏纂疏大意解釋如下。
    荀注。陰欲消陽,有由九四消及九五之勢,故曰:「其亡其亡。」意謂陰雖善消,而坤性順從,不能消乾使亡。「乾坤相包。」是參同契文。荀氏引以解釋包義,謂陰包陽,陽亦包陰。坤文言傳:「天玄而地黃。」周禮冬官考工記:「天謂之玄,地謂之黃。」桑本上玄下黃。玄黃同在一體,故取其色,以象乾坤陰陽相包,亦是一體。繫辭上傳:「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故云「乾職在上,坤體在下。」坤陰雖欲消乾,然而陰陽繫于一體,猶繫于玄黃之桑,何能消亡。
    京注。本草綱目李時珍引典術云:「桑乃箕星之精。」桑乃蠶所食葉之神木。京氏謂桑有衣食人之功,聖人亦有天覆地載之德。天覆象玄,地載象黃。故取桑之上玄下黃,而衣食于人者,以喻之。
    陸注。說文:「包象人懷妊,巳在中。」包是生人之本,故云:「包,本也。」意謂根本堅固,自不能亡。說卦傳:「巽為繩。」五與四三互體為巽,故云:「如以巽繩繫也。」
    李注。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喪禮哀死亡。」故云:「其亡其亡,近死之嗟也。」史記酈生傳注:「酈食其讀歷異幾。」是「其」有「幾」音,亦有「幾」義。故云:「其與幾同。」爾雅釋詁:「幾,近也。」故云:「幾者近也。」九居否五,與二正應,故云:「下包六二。」二為體坤,又互艮。艮為山,坤為地。地上為田。故云:「地上即田也。」五互巽為木。詩鄘風定之方中:「星言夙駕,說于桑田。」故云:「田上有木,莫過于桑。」「其亡其亡,繫于包桑」者,此說五與二相包繫,得位正應,根深蔕固,猶若艮山之堅,坤地之厚。「雖遭危亂,物莫能害」者,猶繫辭下傳說:「亡者,保其存者也。」崔憬注:「有亡之慮,則能保其存。」
    鄭注。引文王囚于羑里之事,以明雖處于難,終能獲免。有合繫于包桑之義。
    象傳說:「大人之吉,位正當也。」
    崔憬注:「得位居中也。」
    李氏疏:「九為得位,五為居中。得位居中,則陰不能消。故大人吉也。」
    否閉時代,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九五唯有居中守正,方能遏止小人之道,然後可以轉否為泰,所以大人吉。

    上九。傾否。先否後喜。

    侯果注:「傾為覆也。否窮則傾矣。傾猶否,故先否也。傾畢則通,故後喜也。」
    據李氏疏說。禮記中庸篇說:「傾者覆之。」故此注將傾字作覆字講。禮記月令季春之月:「五覆五反。」覆,就是反覆之意。傾否即是覆否。覆否,即是反否為泰。否極則泰來。陰消陽,至上九則窮,窮則傾覆。故云:「否窮則傾矣。」否在傾時,其體猶是否,故謂「先否。」傾畢,則反為泰,由否塞而為泰通矣,所以「後喜。」
    孔氏穎達說:「處否之極,否道已終。此上九能傾毀其否。故曰傾否也。先否後喜者。否道未傾之時,是先否之道。否道已傾之後,其事得通,故曰後有喜也。」
    象傳說:「否終則傾,何可長也。」
    虞仲翔注:「否終必傾,盈不可久,故先否。下反于初,成益體震,民說无疆,故後喜。以陰剝陽,故不可久也。」
    據惠氏李氏之說解釋。高誘淮南子注,傾作下字講。上反初為傾否。故象傳說:「否終則傾。」虞氏據傳解釋:「否終必傾。」謙彖傳說:「地道變盈而流謙。」故云:「盈不可久。」卦體,在下者為先,在上者為後。否卦以陰消陽,消至三而成否。三在下體,上與三相應。故上九爻辭曰先否。益自否來,故云「下反于初,成益體震。」下反于初,即是張編修所解釋,由九五使上九反至初六之下。也就是益卦彖傳所說的「損上益下。」上九反至初六之下,則初至五順序往上提升為二至上,於是由天地否而為風雷益。益的下體是震。故云「成益體震。」益卦彖傳:「民說无疆。」虞氏彼注:「震為喜笑。」故此注:「民說无疆,故後喜。」以上是解釋爻辭先否後喜之義。虞氏此義,損上益下,可以使否成益。成益之後,再以三上易位,即成既濟。此與侯氏之注異。「以陰剝陽,故不可久也。」此釋象傳「何可長也」之義。此處是說,不能損上益下,便不能由否成益,則任陰消陽,消至上九,而成山地剝。最後上九則以一陽復於下,而為地雷復。剝極必復,故不可久。
    象傳說:「何可長。」即萬事无常之意,否泰皆然。惟其无常,乃可轉變。泰時可以延長,否時可以速去。可轉變者是事象,不可轉變者是理體。明體達用,則可轉變一切事象。所以聖人說:「何可長也。」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