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池餘馨之十一 ─ 李圓淨居士

                                               ●智  展

      李圓淨居士,是民初的佛教學者,也是《印光法師嘉言錄》的編著者。他對於教理的研究十分投入,曾為《起信論》、《楞嚴經》、《圓覺經》作過疏解。印光大師見他對研教這般好樂,曾提醒他說:「青年人宜先著實用念佛功夫,待其業消智朗、障盡福崇時再行發揮,自可闡明佛意,宣傳宇宙。」但他當時不以為然,仍一意行之,直到因為用心過度,導致形神日衰,才拳拳服膺大師之語。
      圓淨居士後來皈依印光大師,便一心修持淨土念佛法門,且將當時流傳甚廣的大師《文鈔》摘錄其要義,分門別類,編成一冊(即《嘉言錄》),對民初淨土法門的弘揚有很大的裨益。居士另著有《佛法導論》一書,其中特立一章專論淨土,茲將其重要內容整理如下,願見聞者能增強持佛名號、求生極樂的信願心。

      淨土法門的兩個特別處

      淨土法門歷來被稱為如來一代時教的「特別法門」,之所以特別,比其他法門殊勝,圓淨居士認為有兩個原因:「第一點,大乘法門固然法法圓妙,但因機有生熟,緣有深淺,所以小法則大根不須修,大法則小根不能修。只有淨土一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且看《華嚴》一經,是如來初成正覺時,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稱性直談的一乘妙法,誰不知是諸經之王。此經末後善財遍參知識,證齊諸佛之後,普賢菩薩為他說十大願王,普令善財和華藏海眾,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再看《觀無量壽佛經》,說到下品下生,雖具諸不善,但宿植善根的,當臨命終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以念佛,他即受教稱念佛名,未滿十聲,便見化佛授手,接引往生。又《大集經》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這樣看來,念佛一法實在是上自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下至逆惡凡夫亦可預入其中,豈非上聖下凡共修之道,或智或愚通行之法嗎?
      第二點,一切法門都要仗自力斷惑證真,才能了生脫死,只有這念佛法門,是自力和他力兩皆具足。所以已斷惑的,便可速證法身。即具足惑業的,也能帶業往生。其法極其平常,雖愚夫愚婦,也能得益。卻又極其玄妙,就使等覺菩薩,也不能出其範圍。故無一人不應修,亦無一人不能修。真是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了。」

      最契理契機之法門

      再者,圓淨居士又引善導大師語(案:善導大師云:「若欲學解,從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諸法無不當學。若欲學行,當擇其契理契機之一法,專精致力,方能速得實益,否則經劫至劫,尚難出離。」),謂淨土法門即最為契理契機之法門,何以故?他說:「按通途教義,見道而後修道,修道而後證道,是千聖的定理。所以教乘必要大開圓解,宗門必要直透重關,才配說『見道』兩個字,才得再論『修道』。不然的話,便是盲修瞎煉,保不住撞牆磕壁,免不了墮坑落塹。這淨土一門就特別了,一切經教中,只有一部《阿彌陀經》,是釋尊無問自說的。他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但發願持名,即得往生。這是佛心佛眼親知親見的境界,那裡是二乘聖賢所能知見的。只要你死心踏地的深信佛言,依此發願持名,即是以佛的知見為知見,更不必別求悟門。
      按通途教義,依法修習的順序,是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因慧斷惑,其間須有個一定的程式。所發的慧,有勝有劣,所斷的惑,有深有淺,始可與論退或不退。這淨土一門就特別了,因仗他力,為阿彌陀佛大願所攝持,故帶業亦得往生。
      按通途教義,見思煩惱分毫未盡,便不能出離同居國土。這淨土一門就特別了,修淨業的,是橫出三界,不必斷除煩惱,便能從此同居生彼同居。(餘門學道,名豎出三界,念佛往生,名橫出三界,如蟲鑽竹。豎則歷劫難通,橫則一時透脫,一遲一速,難相比擬。)一生彼土,那生死根株便永遠斷盡。
      究竟說來,這淨土一門可不求悟門,不待發慧,不斷煩惱,豈非至極省要,至極直捷的嗎?我且和諸位老實商量,我們既沒有立地成佛的資格,又沒有斷見惑任運不造惡業的實證。倘不專修淨業,仗佛慈力,帶業往生,難保盡未來際,還在三途六道中討生活。…………要知修行用功,原是為的了脫生死,倘用功而生死不能了,又不肯依能了的做去,豈非擔麻棄金,自取其咎嗎?」
      印光大師在《佛法導論》中,為李圓淨居士作序云:「淨土法門,普被三根,於在家人,更為要緊。以在家人,各有職業,不易參研宗教等法,唯此念佛一法,最為契理契機。」圓淨居士身為在家修行人,能稟承佛語、祖語,以至誠心,懇切念佛,了辦生死大事,吾人實應師法其芳範,道業方有可成之日。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