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拜讀明倫月刊三百三十七期「道證法師生平」一文,悵然嗒喪之餘感觸良深,爰不揣冒昧陳述一二。
四年前,筆者由臺北搬來臺中定居,從三子(曾任警察大學副教授,已於去年一月間往生)口中首次聽聞,俗名郭惠珍的道證法師非凡殊勝行誼。當年他罹患淋巴癌進入第三年,(醫師曾宣布活不過兩年),有一天他拿道證法師口述的「毛毛蟲變蝴蝶」一盒錄音帶,并借後人形容韓世忠的一句偈「英雄到老皆皈佛,宿將還山不論兵」,央求筆者學佛、念佛,有關學佛念佛的益處,可從中獲得寶貴啟示。接著,媳婦從書櫃中翻找出道證法師口述綴記的
學醫與學佛、傾聽恆河的歌唱、朝聖之旅等三本書供筆者閱讀,并針對道證法師勇敢地與癌症搏鬥的經過做補充說明。
據媳婦說,道證法師自皈依佛教後,便改為茹素,每天五體投地拜佛數百次,誦念萬德洪名阿彌陀佛至少數萬聲,並虔誠精進修持,如今病情好轉云云。對兒子和媳婦的說詞,筆者起初半信半疑,但不旋踵間兩個意念掠過心頭,遂消除了疑惑。其一是曾教過筆者氣功的老師,曾闡明拜佛動作基本上符合氣功原理,有自然療能,可加強免疫功能,能消除病因。二是筆者於三十年前,在汐止慈航高中兼課多年時發現,從校長釋慧嶽到行政職員,乃至比丘、比丘尼的學生們,因長年茹素,不但身體健壯,而且鮮有疾病。因為茹素對疾病的療治、健康的增進和生命力的延續,均遠較肉食者高出甚多,慈航中學的出家師父便是很好的證明。
筆者對三子的絕症本來滿懷憂懼,聽了道證法師的事蹟,頓時一掃而空。當場給三子打邊鼓說:「應該向道證法師學習和請益」。於是父子相約,俟筆者皈佛後,找一天相偕去拜謁道證法師,高攀結個善緣。但是筆者尚在輔大兼課,一週兩次往返於臺中與臺北之間,加上兒子的癌症每況愈下,醫院數進數出直到病故為止,因而始終未能一償宿願,想去晉見道證法師遂成緣慳一面的遺憾。
今年七月,從蓮友口中得悉道證師示寂的訊息,突聞「噩耗」,令筆者為之錯愕與納悶。因為法師充其量不過四十五歲左右,正值芬芳馥郁的生命年華,何況她頗具開朗逸曠坦蕩的個性,怎會遽爾離開人世?再者,筆者媳婦如上文所言「已有好轉」,情況怎麼會急轉直下?在共修會上,親自南下嘉義,為道證師臨終助念及送終的資深蓮友,向大家詳細描述那天各種情況,如由四方蜂湧而至的蓮友們,在莊嚴的阿彌陀佛聲中,法師這麼慈顏含頤,笑容燦然灑脫地走了。荼毘時,大眾六字洪名響徹天空,久久未絕。種種現象,都是為道證法師生前所嚮往的「生時麗似夏花,死時美如秋月」(註一)做了最好的注解,更意味著西方三聖駕臨迎迓,「蓮池海會」又多了一尊菩薩。
講述法師往生經過的蓮友,邊說邊從透過眼鏡玻璃片上,返照出晶瑩閃爍的淚光,在場聆聽者很多人黯然神傷,包括筆者在內都有泫然欲泣的衝動。大家對於多才多藝,溫婉柔情,懷具悲觀、慈觀的道證師,竟然英年凋謝,感到淒迷愴恍,有諸多惋惜與不捨。瑰奇磊落的道證師,才氣十足,舉凡書法、繪圖、口才等均有脫穎而出的表現。從朝聖之旅一書的插圖中,看到她擁有一手好書法,那些飄逸秀麗、渾厚蒼勁、端莊挺拔的字跡,真有一派書法大家的氣概。又,一尊金璧輝煌的阿彌陀佛像,據說係遵循嚴正的尺寸規格一筆一劃地鉤勒恭繪,畫得如此逼真傳神,嘆為觀止。
在學醫與學佛、朝聖之旅、傾聽恆河的歌唱三本書中,道證師的慈悲和虔誠,躍然紙上,讀來感人肺腑。凡讀過這三本書者,即使鐵石心腸,也一定為之動容,這三本書說是一字一淚綴成的,絕非誇大之詞。筆者先後重覆閱讀兩次,每讀過一次,心海澎湃,久久不能自已。從前孔子著春秋而「亂臣賊子懼」,為非作歹者讀過這三本書,也必定會改過遷善。有人說:「讀諸葛亮的〈出師表〉不墮淚者,不忠;讀李密的〈陳情表〉而不墮淚者,不孝。」筆者不揣冒昧再添一句:「讀道證師的演講詞不流淚者,不仁不義」!
往生者已矣,但她的為人誠篤厚重,善替別人設想、謙抑應世、寬恕待人、宅心仁厚……等,凝聚結成的光風霽月風範長存天地。如今她於淨土與諸菩薩俱會一處,但願如在生時持續憐憫眾生苦,慈心不捨,哀憐攝受,慈航普度。
註一:為印度詩人泰戈爾一首詩,他是亞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