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祖十念記數念佛法
     及與其他攝心念佛法的比較
(上)
  火 蓮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在行方面,印光大師推崇《大佛頂佛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念佛方法,稱〈圓通章〉是念佛最妙開示。〈圓通章〉的念佛方法,又稱為攝心念佛。而為了對治末世念佛人的妄想和散亂心,印光大師比較各種念佛方法的利弊,又發明了一種具體的攝心念佛方法,即十念記數念佛法。 

    一、大師發明十念記數念佛法的時間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復丁福保居士書四〉大師開示: 
   「十念一法,乃慈雲懺主為國王大臣政事多端,無暇專修者設。又欲令其淨心一心,故立盡一口氣為一念之法。俾其心隨氣攝,無從散亂。其法之妙,非智莫知。然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並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則傷氣受病。切不可謂此法最能攝心,令其常用,則為害不小。 
    念佛聲默,須視其地其境何如耳。若朗念無礙者,宜於特行念佛儀軌時朗念。然只可聽其自然,不可過為大聲。過為大聲,或致傷氣受病。倘所處之境地不宜朗念,則只可小聲念,及金剛持。其功德唯在專心致志,音聲猶屬小焉者耳。除特行念佛外,若終日常念,固宜小聲念,金剛念,默念。以朗聲常念,必至於傷氣。未證法身,必須調停得中,方可唯益無損耳。朗念費力,默持易昏。 
    散持雖亦功德難思,較之攝心淨念,何啻天淵。光于此數則,曾頗費研窮。去歲得一巧方便法,書示知己,皆同讚歎。若已成片,固不須此。若未成片,及一切初機用之,皆無不宜,唯益無損。閣下即無須此法,亦當為修淨宗不得其門者試之,以普告來哲云。其法在《印光文鈔》,第四十五紙第八行下,祈檢之。」 
    該信落款時間寫「民六 六月廿三」,但根據大師〈《印光法師嘉言錄》題詞並序〉、〈《印光法師文鈔續編》發刊序〉,《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徐蔚如原跋,最早的《印光法師文鈔》是在民國七年出版。《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徐蔚如原跋中說,戊午春,以歷年搜訪所得之文二十二篇,印于京師,是為初編。《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復丁福保居士書三〉中,也介紹「彼遂遍詢友人,得其蕪稿若干篇,並佛報中所錄,排以刷印。今春三月末,持三十本至山訪光,又將其餘蕪稿,一併要去。擬欲將已印未印一併編輯,刻諸棗梨。」 
    據此可以考定三編〈復丁福保居士〉書一至書四所署時間「民六」,應是傳寫之誤,正確時間為民國七年。這樣根據「去歲得一巧方便法」,可以推定大師發明十念記數念佛法的時間,為民國六年。 
    根據大師「其法在《印光文鈔》第四十五紙第八行下」的指示,查閱民國七年徐蔚如居士刻印的《印光法師文鈔》,在相應的位置確實有一段關於十念記數念佛的開示,其信就是《增廣文鈔》卷一前面的〈復永嘉某居士書三〉,有關十念記數念佛的開示,這段開示在一九一九年和一九二0的《印光法師文鈔》都保留著,但到《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則略去了。 

    二、大師如何發明十念記數念佛法 

    慈舟法師在「大師教我念佛方法」一文(《印光大師全集》第七冊)中回憶道: 
   「舟因大師十周紀念,想起昔年大師送舟于靈岩為住持時,得大師開示念佛之法,須在心中記一句至十句數,十句再十句,十句再十句,常時如是,不用數珠,若以珠計百千萬則可;舟即依教奉行,果然與前數十年,如一人與萬人敵之難,若有所釋,如是自覺可喜!一人喻正念,萬人喻雜念。自後於蘇州報國寺見大師時,請問大師此十念法于淨土諸經及聖賢錄未見出處,大師從何得之?大師笑云:『此借用五停心觀中數息觀以數佛耳。』」 
    以此可證明十念記數念佛確實為大師所創,是借用數息觀數佛,在念佛的同時還要數佛,使妄想難以產生。 

    三、大師對十念記數念佛法的闡述 

    大師對十念記數念佛法的系統闡述,在民國七年《印光法師文鈔》〈與某居士昆季書三〉中內容如下: 
   「光近來得一攝心念佛方法,若已成片,固不須此,若未成片,此法實易為力。當念佛時,但用十念記數,從一至十,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又一句一句記得清清楚楚。若能從一至十記得清楚,則妄念無從而起。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當以此為前方便。但用心記,不可掐珠。從一至十,從一至十,不可二十、三十。須知若至二十、三十,則心力不堪,必致受病。如來所示數息之法,亦只從一至十而止。《蓮宗寶鑑》訛作從一至十至百至千至萬,為害不小。又此十念與晨朝十念不同,彼以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為一念。彼只可晨朝一用,常用則傷氣受病。此則從朝至暮,或聲或默、或快或慢,用之無不相宜。但作務之時,便難記清,當驀直憶念,至作務竟,仍復十念。若一直記覺費力,當從一至五,從六至十。或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隨自心力,雖兩氣三氣,並不於中稍停,但心作如是記而已。」 
    在現在流通的《增廣印光法師文鈔》、《文鈔續編》和《三編》中,系統的開示則見於《增廣文鈔》卷第一〈復高邵麟居士書四〉。內容如下: 
   「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于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印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 
    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 
    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 
    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 
    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臥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 
    印祖在此提出有系統的攝心辦法,先是「至誠懇切」,再不然就換「攝耳諦聽」,還不行就得靠「十念記數」。(上)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