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得學佛大本的林則徐(一)
  ── 學佛修淨香火因緣  藏 密


     「光幼即聞 公(林則徐)之名,而嚮往之。今知其修持如此之嚴密,誠所謂乘願再來,現宰官身而說法者。」 
           
─── 印光大師〈林文忠公行輿日課發隱〉
 

         
    白衣學佛,世間事業辦得卓然可觀,又能不忘菩提,行解相應,淨業功課每日不斷,從古到今有誰能如此呢?縱觀歷史,清代的林則徐,堪稱難得的人選。印光大師在〈林文忠公行輿日課發隱〉讚歎他是一位「大忠大孝,建大功,立大業。道濟當時,德被後世,浩氣塞天地,精忠貫日月」的人物,這一切成就「皆由學佛得力而來」。
    印祖說:「林文忠公則徐,其學問、智識、志節、忠義,為前清一代所僅見。」清代眾所周知的人物,如早年的紀曉嵐、劉墉,中晚期的曾、左、胡、李,名聲雖響亮,但是論起見識、志節、氣度,都不如清代中葉的林則徐,關鍵之處就在林則徐恭敬實心學佛。林則徐將佛法奉為日課,淨業修持不斷,深入佛法精髓,掌握一切學問、志節、忠義的大根本。所以歷經世間許多事務,大小事情處理得妥妥當當,無不合適。
    林則徐一生修建無數水利工程,平定野番、回漢的亂事,和販賣鴉片「謀財害命」的英國商人拼鬥,立誓拔除腐蝕國本的罌粟花。林則徐晚年刻了一個「歷官十四省,統兵四十萬」的閒章,一生轟轟烈烈的事功在這顆閒章上表露無遺。這些事功的背後,若沒有佛法「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廣大弘願,怎有「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表明心志的詩句?
    謹依《林則徐全集》的日記、詩詞、文錄,及《清代名人家書》、《林則徐傳》等書籍資料,探究林則徐的學佛因緣與淨業修持,以資淨土行人描摹學習。

    張師誠歎為奇才

    林則徐生於乾隆五十年,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 村老人,諡「文忠」,生長在佛教興盛的福建侯官(今福州市)。從小就在父親教授的私塾熟讀經典,十九歲應鄉試考中舉人。二十多歲因一封「新年賀稟」,受到福建巡撫張師誠的賞識,擔任四年的文書幕僚。兩人相識的因緣美談,林則徐子孫代代口耳相傳,據說當時張師誠為了試探這位年青人的真工夫,要他徹夜趕寫一篇給嘉慶皇帝的奏摺。早起的張師誠看了奏摺裡提的辦法、辭藻、文筆,無不順當恭整,大為驚喜。但是他隱忍一切讚美,對奏摺書法故作不滿的樣子,叫林則徐再謄一遍,以試探年青人的涵養火候。林則徐不計一夜沒有闔眼的疲憊,心平氣和再度振筆千言,精神貫注,毫無疏懈,張師誠歎為奇才,有意栽培這位明日的國家棟樑。
    張師誠將康、雍、乾三代的國政制度細細告知,幾年下來,林則徐「盡識先朝掌故及兵刑諸大政」,而張師誠的學佛修淨經驗也毫無保留地傳授林則徐。林則徐在《張蘭渚中丞六十壽序》裡(案:清代巡撫也稱中丞),讚歎說:「我夫子(張師誠)愛才如性命,染人如丹青,扶寒畯如濟舟航,引後進如培子弟。」張師誠愛才如命,善於調理栽培,扶助貧寒而具有才能的人有如助人渡海,引薦後進青年像是栽培自家子弟。林則徐日後忠誠愛民的風範,以及淨業修持、善用佛法安邦定國的學佛本色,都在張師誠幕下奠立堅實的基礎。

    戒殺念佛的張師誠

    張師誠是清代乾隆年間人,曾任江蘇、福建巡撫。他是一位專修淨業的佛門弟子,曾編集《徑中徑又徑》一書,有位名叫許淨中的三寶弟子在書序提到張師誠的淨業修行情形說:
  
「吾鄉張蘭渚先生,字心友,諱師誠,居湖州歸安縣。父夢日輪照窗,寤而生師。母早故,事父以孝聞。少年登科第,歷任封疆,為江蘇巡撫,見蘇城殺業夥,屢出示勸戒。遇放生河等處,必嚴捕魚之禁。署中不宴客,不殺生,已而長齋奉佛,棲心淨土,自號一西居士。擇前賢淨土論說,輯《徑中徑又徑》一書,並自為之序,後附淨土歌詠,其自作數十首,最為警切。道光八年,年六旬餘,乞假歸里,靜居斗室,一意西馳,逾年卒。臨終時,誦《彌陀經》畢,纔舉佛號至第五聲,寂然而逝。予讀其輯集並詩,深歎名列顯貴之班,身任封疆之職,而念念修持淨土,竟有如是之懇且切也。殆現宰官說法為後世作一標榜者歟?」
    從序裡得知張師誠曾以巡撫的地位,張貼榜紙告誡蘇州人減少殺業,嚴禁有人在專供放生的湖河捕魚。官署中規定不開宴席不請客,不殺生,後來便長齋學佛,專修淨土,自號「一西居士」。為了弘揚末法時期唯一得度的淨土法門,精選歷代修淨人士的開示法語,編輯成《徑中徑又徑》一書。以凸顯「淨土法門」是一切學佛的捷徑,而「念佛」又是修淨土的徑路,至於四種念佛的「持名念佛」則是捷徑中的捷徑。
    張師誠告老還鄉後,在靜室中一心念佛發願求生淨土,隔年就過世了。臨終前,誦完《阿彌陀經》,念了五聲佛號,便安詳往生。張師誠身為封疆大吏,卻能念念修持淨業,如此至誠懇切,給後世現宰官身的人立下好榜樣。

    持名是徑中徑又徑

    淨土經典、古德開示不勝細數,張師誠為何還要編輯《徑中徑又徑》呢?張師誠在自序說:
  
「佛法有助世道人心,不可闢佛。學佛多功敗垂成,釋迦悲憫特開淨土一門。持名不輟,未嘗乏人,又皆志在求福,欲得勤勤懇懇,專心求生西方者,百無一二。且問以淨土一門,多未明曉,甚或妄生疑謗,夙障之重,一至於是。一生西方即不退轉,有如此至簡至易之徑路,不知猛力跳出,噬臍何及?
    余根鈍障深,茫無解悟,惟於淨土法門,信之篤而願之堅,一息不容稍懈。又思廣度有情,普濟含識,嘉慶甲戌,曾取前賢淨土論說,擇其精語,輯為《徑資淺切編》。嗣見荊溪周子克復《淨土晨鐘》一書,先得我心,不復授梓。繼思醒世之書,先貴破其沈迷,方可引之入勝,否則閱未終卷,難免昏昏欲臥。此編以醒迷發端,開門見山,更足怵人深省。且信願行三者,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今以三者為大綱,層遞分門,較有次第。是以重加訂定,刪其繁文,增其未備。蓮池大師有曰:持名一法,是為徑路之中徑而又徑。謹取以改編名,仍付剞劂,用作法施。」

    張師誠讀過許多宋儒闢佛的論點,聽到許多學佛念佛人只為求世間福報,要遇到念佛專求往生的人,百人之中找不到一兩位。即使有勤奮念佛的人,又不明瞭淨土法門的殊勝,甚至妄加懷疑毀謗,忘了有一生西方就不退轉,這麼簡易直接的一條捷徑。張師誠自認是一位根機鈍、障礙深的人,但他對淨土法門卻是「信之篤,願之堅」,不敢一息懈怠。自修淨土法門,又想兼利眾生,便選擇古德修淨的格言法語,最初的書名叫《徑資淺切編》,後來讀到周克復先生的《淨土晨鐘》,認為已經先得我心了,書雖編成也不願出版。後來想到要提醒大眾修淨土,應該要先破除眾人的迷惑,然後才能引人入勝。於是改以蓮池大師說的「持名一法,是為徑路之中徑而又徑」,書名換作《徑中徑又徑》,以信願行為大綱,共有四卷。 (待續)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