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夙昔(居士篇)之四
      
──
夏蓮居老居士  

     
    夏蓮居老居士(一八八四 ── 一九六五),原名夏繼泉,字溥齋,號渠園,山東鄆城人。在民初中國佛教居士界,素有「南梅北夏」之稱,「夏」即指夏老,而「梅」則指梅光羲老居士,兩人在當時都相當受到推崇和敬重。 
    夏老在清末時期曾擔任直隸知州、江蘇知府、山東團練副大臣等官職,民國以後,又任山東督都府最高顧問,兼秘書長、參謀長等職。直到一九二一年(三十八歲)之後,才專志於宗教、弘化事業。老居士費時三年會集《無量壽經》,使這部「梵本不一、譯本尤多」的「大經」,能有完善的面目。其往後(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之後)在北京數十年如一日的弘法活動
(註一),皆以淨土法門為主,不論顯密二教的僧眾,都對老居士的發心和成就讚嘆有加(註二)。對於這樣一位在近代深得佛教緇素尊崇的大德,且讓吾人一同來瞻仰他不凡的身影。 

    掩關津門 會集大經

    一九二五年,軍閥張宗昌督魯時,曾以莫須有之罪相加於夏老,沒收他的家產,並下令通緝,老居士因此避禍東瀛。逾年歸來,夏老即掩關津門,在丈室中供彌陀像,一心虔持聖號,冥心絕慮,專精行道。也正是在此時(一九三二年),他發下了會集《無量壽經》的大願。
    關於夏老發願會集此經的緣由,徐恆志在〈剖心瀝血,功在萬世
── 記我與黃念祖老居士的一段校經因緣〉中有詳細敘述:「《無量壽經》是淨土宗主要經典之一。根據清代沈善登居士的考證,此經由於世尊多次宣說,梵本不一,譯本尤多,自漢至宋,凡有十二譯,宋元以後,僅存五譯。後來王龍舒、彭際清、魏承貫諸大德,鑒於五譯互有優劣彰晦,又校輯、會譯了三種,但或不依梵本,未順譯法,或去取舊文,不盡妥善;甚至不取原語,任意行文。夏蓮居老居士為防後世因襲,甚至篡改經文,對譯本、會本獨多的《無量壽經》發願重行會集。」 
    至於老居士在會集過程中如何嚴謹、用心,身為夏老弟子的黃念祖老居士在《大經解》中有如下描述:「(夏老)掩關津門,閱時三載。遍探五種原譯,洞察三家校本。無一語不詳參,無一字不互校。虔恭敬慎,日禱佛前。千斟萬酌,時縈夢寐。」三年期間,夏老就這樣閉居在斗室之中,謝絕萬緣,一心一意進行會集的工作。 

    深知通別 會歸淨土

    關於夏老在佛門行持上的著重處,身為老人入室弟子的黃念祖老居士曾如是表述:「(夏老)嘗語念祖曰,真佛徒必能勤儉愛國,佛徒必能嚴守戒律,佛徒必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凡與以上數則相反者,皆係邪見謬種,波旬眷屬,非本師迦文教下人也。」又曰:「吾師每云,佛法中惟淨土宗可以三根普被,因其於一切時一切處,皆能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 
    夏老對於法門沒有偏見,只是在普被三根、成就較易的考量上,勸進末法時代的佛子修持淨土念佛法門。正因為深知「通途」和「特別」法門的「通別」之處,所以夏老才有會集《無量壽經》之舉,吾人於此修學關鍵點不可不察。 

    臨終念佛 安詳捨報 

    前文提及,夏老在一九二五年時,曾為避禍而東渡日本,後來返國之後,即謝絕萬緣,掩關念佛修行。據寬律法師《近代往生隨聞錄》載,其閉關時間長達十年,且期間「感應道交,瑞徵屢見,見佛見光,從不示人」。 
    至於夏老後來面對臨終一關時的表現,更足以證明其平素修持之精進,與往生極樂信願之懇切。寬師文曰:「乙巳(一九六五年)仲冬,年八十有三。一日謂人曰:『余大事已辦,決捨濁世矣!』於時精神奕奕。開示法要,及修持所現境界,多為平素未曾道及者。旬日後,示微疾。夜間家人侍側,聞其念佛相繼。忽聞歷聲一唱,驚視之,即於此一句萬德洪名聲中,安詳往生矣。正念分明,說行便行。入彌陀願海,為學人楷模,信乎!」 
    臨終的自在,決定於平日的熏修,與西方蓮池海會結甚深法緣,自得出離三界輪迴、直趨無上佛果之大樂,夏老居士的表現無疑又為吾人樹立了典範。在茫茫的業海中浮沉,吾人究竟想追求的是什麼?回首看看前賢的行止,或許能幫我們找到答案。 

    註一:寬律法師《近代往生隨聞錄》載:「九一八事變爆發,國難方殷。北京緇素一再堅請,乃來京卜居鼓樓之側。銳志潛修,盡心弘化,廣讚大乘,宣 揚淨宗,誨人不倦,數十年如一日。求道問學者,日盈於庭。獲沾法益者, 不可勝已。或明心見性,或生脫立亡,或往生現瑞,或捨俗出家。至於聞教啟信,洗心向善者,更僕難數。」
   
註二:如:四六年紅白教大德貢噶活佛曰:「此間堪任無上密法金剛阿闍黎位者,唯夏公一人而已。」之後,宗門耆宿虛雲老法師亦贊其曰:「不意為北方 能會晤如是之大善知識。」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