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夙昔(居士篇)之十三
        ── 周宣德老居士  
    智 展

    
    周宣德老居士(一八九九── 一九八九),字子慎,江西省南昌縣人。畢業於北京工業大學化工系,卒業後服務於教育界,曾任督學及各大專院校校長、訓導主任、教務長等職,功在杏壇。抗戰勝利後,獲邀來臺,任職於臺糖公司,歷任多處糖廠廠長,投入專業技術與行政工作凡二十年,績效卓著。
    周老於臺灣佛教發展之貢獻主要有三:一、與高僧大德首創佛學廣播、空中弘法,對於戰後初期臺灣佛教「神佛不分」的迷信形象具有匡正的作用。二、成立多種獎學基金會,鼓勵青年研究儒佛學說。三、輔導各大專院校成立佛學研究社團,接引青年學佛,開國內大專學生研究佛學的風氣。其中,第三點可謂周老之真知灼見,因其深知佛教之復興,必有賴於知識分子,故終身輸財募化,於各大專院校廣播菩提種子,致力於弘佛崇儒之事業(按:另創辦了「慧炬」雜誌、出版兩社),這對於臺灣正信佛教的紮根及佛教教育的推廣,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
    周老晚年居美養病(按:高血壓),仍以「為佛法耗盡最後一滴血」自期(按:於美成立「南加州慧炬社」,作為海外弘法據點。),其為佛教犧牲奉獻之精神,深獲教界推崇與肯定。今謹據《周子慎居士伉儷追思錄》(慧炬出版社)一書中所載之周老行誼,擇要略述於後,且讓吾人同來瞻仰這位「當代大專學佛青年之父」的不凡風範。

    儉樸自持  樂善好施 

    欲了解一個人的行誼、風範,從他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著手,就能略窺一二。周老於任職臺糖公司期間,曾寫過一篇〈自傳〉,其中他闡述了自己的「生活守則」:「余個人對家屬向主張以『無一人失業,勿一日虛度』為生活守則,故人力與時間均能充分利用。生平皆以利人之事為足樂,即或遭受冤抑,處境艱危,亦以不違自心、保持正氣為處身之準繩。以言過去,似無任何特別得意之事,而於最痛苦之際遇,即今思之,亦猶夢幻泡影,無足憶念。」字句之間,即可感受周老「無我」、「利人」的襟懷,而這樣的精神,亦正是後人對他無限感懷的原由。
    張泰隆居士在〈三十年師恩懷慎公〉一文中說道:「周老師在臺灣的三十餘年間,家裡沒有電視機,訂的是《中央日報》,每天全心全力投入慧炬,晚間常到處聽經,有空時連瞌睡也在念佛,長久以來均與師母分房而睡,……。他眼睛不受報章和電視的污染,心中常存淨念,把周遭一切當成有恩於我,美好無缺,所以從未看到周老師發怒過。除弘法利生外,周老師沒有任何娛樂,真是勤於淨行,自得其樂了。」
    劉勝欽居士在〈三不朽之聖者〉中則說:「他(周老)每天為慧炬社而忙,為大專同學而忙,過著最簡樸的生活,他每天看報不超過十分鐘,他說他僅看標題,沒時間細讀,更不看電視,……。周老師持齋茹素,三餐儘是青菜豆腐,衣著盡是舊西裝、舊襯衣,從未看他添新裝,出門擠公車,從不講究享受,自奉甚薄,過著儉樸幾近清苦的生活,但他甘之如飴。他節衣縮食,但對捐款布施的事,則一擲千金,從不吝惜,他把價值千萬元以上的唯一房產捐獻慧炬社。臺灣各地的佛教道場及弘法利生的活動,他都捐獻支持,隨喜贊助,只是少為人知而已。」
    正因常存「無我」、「利人」之心,故周老能甘於儉樸,而廣行財、法布施,當時許許多多大專學佛青年的慧命,正是在他這樣的行持中長養、茁壯的。

    苦心孤詣  培植佛學社團 

    在民國四、五十年代,一般人聽到年輕人學佛都會覺得不可思議,甚至以迷信相譏。周老為使佛學社團在各大專院校生根,可謂煞費苦心,不但得口頭向校方擔保不傳教、不舉辦宗教活動,還得苦口婆心向教育界人士宣導佛學對於世道人心的好處,扭轉大眾對於佛學的誤解。即使困難重重,周老仍戮力而為,絲毫沒有退卻之心。
    臺灣大學的晨曦佛學社是國內成立的第一個大專佛學社團(按:一九六0年成立,前名慈光學社),曾為發起人之一的郭森滿居士回憶當初籌創、經營社團的情形時說道(〈慶祝臺大晨曦學社創立卅週年感言〉):「卅一年前(按:此文發表於一九九0年)的周老師年紀已有六十歲了,他白天在臺糖任職,經常利用夜晚,不分寒暑往宿舍找我們,為的是給我們打氣鼓勵,對於我們遭遇的難題,提出一些錦囊妙計給我們做參考。他也常邀我們到他府上,享用由周師母親自烹製的精美素食,……,飯後講述許多佛教史上高僧大德的行誼,諄諄教誨,切望我們效法並發揚光大,經常隨興之所至,談至凌晨。周老師生活儉樸,粗菜淡飯,衣著不華,七十多歲時外出還經常搭公車。但為了幫助青年學佛,他卻慷慨不吝;為了延續佛陀慧命而推動慧炬事業,他捐出全部家產,分文不留。……每當我們遭遇挫折萌生倦念時,一見到他那麼高齡仍渾身衝勁,為眾生弘法的情景,就感到愧疚萬分,覺得我們二十來歲的年輕學子怎能遇有困難就半途而廢呢?就是周老師的這股精神力量懾服了我們,支持了我們,使我們鼓起信心勇往直前,晨曦社也就終於誕生了。」
    正是為了續佛慧命,讓青年學子成為佛門的棟樑,所以周老席不暇暖、孜孜矻矻地為眾生而奔波,如今國內大專佛學社的普遍成立絕非偶然,追本溯源,周老的培植、灌溉,功不可沒。

    棲心淨土  安詳往生

    周老的學佛因緣,據周蓉英、周阜婁居士〈先父事略〉載,乃「民國廿一年聞法於太虛大師,在臺時(民國四十年)皈依智光大師」,而對淨土法門生起好樂,則緣於李雪廬老居士的一場法筵。周老在〈悼念李雪公老師〉(《明倫》一六四期)一文中說:「民國四十一年時,我任職糖業公司,遇便前往臺中法華寺參加雪公法筵,聽他講《四十二章經》,鞭辟入裡,精到已極,使我對彌陀淨土增加了嚮往。他說法既畢,聽眾皆大歡喜;他非但沒有接受供養,反取出許多禮物,分與會者各選一件。他知道我原籍江西,就拿出曾任江西省長,國父參謀的李烈鈞先生送他的一付對聯墨寶轉贈給我,從此我就和雪公結下了法緣。」
    民國四十二年,周老參加臺中靈山寺舉辦的佛七(按:雪公主七),期間,他因為得大法喜,對淨土念佛法門便更增添了信心:「我們每天清晨四時就齊集殿堂,誦經、念佛、繞佛、打坐、禮拜;午餐後除休息的片時可以在殿內自由經行以外,接著又是誦經、念佛、繞佛、打坐、禮拜,直至晚餐時分。餐後,雪公必端坐方丈室,讓我們可以進入報告心得。我在第六天晚上進去見他老人家報告說:我在當天末支香止靜打坐時,閉眼淨念佛號,忽見天空豁然開朗,一片光明,整個人似乎處在虛空中,渾然忘我,所得法樂不可言狀。到了開靜後,此身仍在寺裡盤坐,境象如前。報告畢,雪公只說這是『輕安』境界,並未許以『一心不亂』。不過,到了佛七圓滿之夜在開示時,他卻當眾鄭重宣佈:七天以來,惟有臺北來的一位居士得到輕安。我知道他是藉此策勉會眾,使生精進心的用意,但我不免覺得無限感愧。」
    這次佛七的經驗,對周老日後修學淨土法門有相當大的影響,徐醒民老居士在〈永懷知識青年導師周公子慎老居士〉(《明倫》一九七期)中說:「公(周老)之度眾,愈後則勸修淨土愈為懇切,乃由於自修淨業實有所得而然。公嘗語學者,只在文字上求解,其猶說食數寶,不如學老太婆念佛,當生即了生死。又謂修淨土可以橫出三界,只要一心念佛,備辦淨土三資糧,更效法普賢行願,等到臨命終時,順利往生安養,親受彌陀教育而不退轉,直至證到補處菩薩,乘願再來與諸道友通力合作,淨化濁世苦眾身心,同登極樂世界,共成佛道。如是法語,莫不出於公之悲心宏願,亦皆出自篤行之功,故能啟發諸生,競相則效。」
    一九八九年八月二日凌晨,周老於洛杉磯寓所,在睡眠中安詳往生,享壽九十有一。他在前一年夫人往生後,曾撰〈遍覆緇素大德長者暨各佛教團體蓮友〉一文,曰:「爾後凡屬自利利他之行,在三寶加被下,當仍精進不懈,命終必求往生淨土,乘願再來,以副眾望。」有如此堅定願心,加上平日念佛功深,及畢生累積之福慧資糧,周老定已蒙佛接引,得預蓮池海會。

    展閱追思周老的紀念集,當中有一張他老人家參加佛學社的活動,在昏暗的燈光中,將手上的燭光傳遞給學生們的相片。「傳無盡燈」是現在許多佛學社團辦活動時必備的節目,寓有續佛慧命、燈燈相傳的深意。在對周老一生的行誼作過一番巡禮之後,有志於上求下化的佛弟子,是否也該抖擻身心,將前賢傳承下來的這盞燈炬,繼續綿綿無盡地傳遞下去呢?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