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阿彌陀佛義蘊》管窺雪廬老人的淨土思想
     ── 淨土教典詮釋之創見(下)
          吳聰敏

 

    (二)教法奇特 ── 利鈍全收特別法門

    在佛陀的一代時教中,共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後人所結集的每一部經典,本是佛就其時空、面對聽眾,所施設既契理又契機的教法。雪公在《義蘊》中,特就經文中所呈現,釋迦佛開此次彌陀法會時,兩土世尊施教之善巧,以及所教持名念佛之殊勝,而論述其教法之奇特,斯亦其詮釋淨土教典創見之二。今亦舉數例,說明如次:

    1、法門廣大,利鈍全收

    一般佛經,前文序分,依例皆先記載法會時處,以及與會聽眾,經家稱為「六種成就」,而古來注疏,概多考其出身,敘其生平而已。雪公於本《經》所列十六位尊宿長老和四位大菩薩,認為隱藏有教法之特殊用意,不宜等閒視之。一者:與會人員有智慧第一舍利弗,有愚昧善忘如周利槃陀伽,有菩薩上首之文殊,有當來下生之彌勒等,此正表淨土法門之廣大,具有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妙用。二者:十六尊宿,各有表法,乃故示楷範,因此後學應借作良藥,善自得師。《義蘊•法會眾證分第一》有云:
   
「如舍利弗之智慧、大目犍連之神通、摩訶迦葉為密得正法眼藏承佛衣缽之人……此皆係德慧雙尊,各有特長之大阿羅漢、等覺菩薩,俱來與會,聆法受持;周利槃陀伽愚昧善忘,亦預其間,同獲利益。是此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妙用,已於無字句處隱然揭示矣!」
    復云:
   
「再或身有障礙,不妨學羅 羅之潛積密行;已得道通,尤須戒賓頭盧頗羅墮之未能養晦;至憍梵波提之牛 、薄拘羅之長壽,當凜果報不虛……此次與會聖賢,其數甚多,特提出以上諸尊者,固為表揚淨土法門之大,亦以糾正眾生種種邪見,故示楷範,俾自得師。」
    儒書上有云:「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雪公於普通「法會眾證分」之與會聽眾中,卻看出為學之大道理,固可謂之善學,亦足見本《經》之善教。

    2、難信之法,無問自說

    本來,佛說法之前,照例皆有啟請之人,如《金剛經》須菩提之請示:「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地藏經》文殊師利之啟請:「唯願世尊廣說地藏菩薩摩訶薩,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能成就不思議事?」等,不一而足。唯小本《彌陀》,在十二部中,屬第十類,梵語名「優陀那」,譯為「不問自說」。此從經文中,自始至終,唯佛直呼舍利弗而自問自答,純然佛說,可得明證。雪公於此,表顯其中「教法」,有四層特殊意義:一者,淨土義深,難解不信,故無啟請;二者,世尊慈憫,徹底悲心,故不問自說;三者,舍利弗智慧第一,堪為當機,故直呼其名;四者,舍利弗未發一語,可見初聞,亦未深信。《義蘊•佛土依正分第二》有云:
   
「淨土法門,義理深微,惟佛與佛,乃能究盡;眾人不解,遂不置信,心存不信,便不啟請開演。世尊慈憫眾生不能出要,乃以徹底悲心不問自說。既肯自說,必求契機之人;諸比丘中,惟舍利弗智慧第一,故直呼而說之。而舍利弗並無一語問答,似初聞之際,亦未能深信其事也。」
    經此分析,當時法會之師資互動情景,可謂栩栩如生,躍然紙上;既是善於活看經文,亦是善於詮釋教典。

    3、兩土世尊,激揚欣厭

    佛法之宗旨在離苦得樂、了脫生死,普通法門必須經歷信解行證,始得斷惑證真;而淨土特別,只要信願念佛,即可帶業往生。其中要訣,尤在能否發起欣求極樂、厭離娑婆之切「願」,故明末蕅益大師有云:「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然肯心發願的前提,必先能知苦樂;雪公於此,分析世上學者之情形有三:鈍根者,不知苦樂,甘墮苦淵;中根者,昧苦由來,強作達觀;利根者,幸聞佛法,卻難出要。良以多劫習氣,觸境生染,雖能看得破,也未必忍得過。為此,本《經》之中,兩土世尊,一示現娑婆之極苦,《經》中或正說此世之苦、或反襯此世之苦;一示現西方之極樂,《經》中或說彼世享受欲塵之樂,或說彼世速證速得之樂。如是,使洞悉苦樂,激揚欣厭,其鈍根者,遂足以發心向道;中根者,則可知其所苦,有法脫離;利根者,進而轉染成淨,橫超生死。其中教法之特別,就在入手之處誘導眾生,更顯得善巧。《義蘊•寶樹蓮池分第三》即如是云:
  
「細觀本《經》兩大綱領,妙用已覺無窮:既可喚醒鈍根,使知苦樂,發起欣厭之心,驅其向道;復能教聰明人知其所苦,有法脫離,但辦肯心,必能如願;已經聞法難斷塵緣之流,不使強斷,卻令捨小希大,使得轉染成淨,橫超生死。」
    接著復云:
   
「古今大德咸云:『橫超生死,乃為特別法門』,此尚是指果地一端而言。試看全《經》,處處誘掖學人,種種方便,即在因地入手之際,亦無不皆具特別意義也。」
    依此,似見釋尊與彌陀,一唱一和,等演雙簧,為度眾生,循循善誘,可謂極其善巧也。

    4、門餘大道,弘傳無盡

    釋迦世尊鑑於斷惑證真之普通法門,末法眾生實難修難成,遂於八萬四千法門之外,另開此「念佛往生」一法。此法之奇特,在於不必經衹劫長時,無須辛苦斷惑,但憑「信願持名」,即可帶業往生;而一旦往生,則皆是蓮華化生、壽命無量、毫無眾苦、一生補處。不但上上根如《華嚴》善財童子,藉以圓成佛道;即下下根五逆十惡,亦可證入九蓮。
    何能致此?雪公認為「六字洪名,本如來果海實相」,今釋迦世尊,運用善巧,教持名號,是借果以修因;良以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因此才念一句洪名,早契彌陀三昧果海,是為一念成佛法門,至為奇特!斯則「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是以難信難解,非但法會之初,無人啟請;及法會之後,亦唯六方諸佛,現身證信。於此,《義蘊•同讚勸信分第九》特申其義云:
   
「今人不信淨土法門,或輕視之,本不足異,坐井觀天,拘於見也。是法超出八萬四千法門之外,名曰門餘大道,看似平常,理實微妙。當時與會諸賢,尚且如聾似啞,無一人啟請宣說,豈後世執深小智之人所堪了解?六方諸佛,同出證讚,足徵『唯佛與佛,乃能究盡』,凡測聖界,直等盲人數星。」
    有關經文中,六方諸佛共讚之事,雪公認為不但是證信而已,且足見此教門之偉大莊嚴功德光壽。蓋於此《經》,六方恆沙諸佛,既是同聲讚勸,也必會共同演說。如此一來,淨土法門當已傳遍虛空法界了。《義蘊•同讚勸信分第九》又云:
   
「《大本》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憫,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大集經》云:『過是以往,《無量壽經》亦滅,惟餘阿彌陀佛四字。』《師地論》云:『劫盡之時,阿彌陀佛四字,世間無能念全。』《經》《論》所云,不過指此土而言。若夫本《經》,既已普遍恆沙佛土,乃是永無滅時;此法門之偉大莊嚴功德光壽,尚有出其上者耶?」
    據此,可知此教法不僅攝機廣大,而且將會弘傳久遠。 (全文完)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