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乘
「菩薩」——
具云「菩提薩埵」,譯為「覺有情」,謂既能自覺,又能覺悟一切有情眾生者也。
「自行化他」——
菩薩之人,根性大利,器識宏偉,從初發心,即立廣大誓願。故彼修空觀已,不住於空,從空入假,上求下化,自利利他。
「修六度萬行」——
「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以其能度自他之六蔽,故名。如布施能度自他慳貪蔽,精進能度自他懈怠蔽,禪定能度自他散亂蔽等。每一度皆含自度度他之義,故「六度」即總攝菩薩自行化他之一切「萬行」,此皆於菩薩「入假」以後行之(詳在十二表)。
「證成佛果」——
菩薩修空、假觀已,發起中觀,乃至圓滿一切種智,證究竟佛果。(此約次第三觀而說,若約一心三觀須另論,後詳)。
●普度大乘
菩薩如是發廣大心,普度眾生,故名「大乘」。猶如大舟、大車,能運載眾人同登彼岸,同入寶所也。
◎五乘判釋
佛法雖有五乘、三乘、大小乘之分別,其實皆佛方便施設,終為導引眾生入大乘佛果。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成佛,佛度生本懷,亦為令眾生究竟成佛;只因眾生尚有善根栽培不足,不堪直受大乘法者,故佛方便為說中小乘、人天乘,說三、說五,無非作究竟成佛之梯航也。
須知人天乘雖最淺,卻亦最為基礎,喻如菩提路之起點,又如高樓之地基。聲聞、緣覺乘雖未究竟,卻為究竟大乘之基礎,喻如菩提路之中途休息站,又如高樓之一二層。悖離了人天乘,尚不足以保人身,何況出三界?悖離了聲聞、緣覺乘,尚不足以出三界,何況成佛道?故真正大乘,必不悖離中小乘與人天乘,而是包含之,且超越之。
以發心言之,人天乘但發持守戒善之心,未發出離三界生死之心,仍貪著人天果報,故為世間法。聲聞、緣覺乘不但發持守戒善之心,且發出離三界生死之菩提心,故為出世間法。然出離心必以持守戒善為前提,未有縱情犯戒,而思出離者也。若菩薩乘則不但自求出離,且發普度眾生同出離之大心,故為大乘菩提心。然大乘菩提心必以出離心為前提,未有貪著三界,不思出離,而能度眾出離者也;若不懇切發起求出三界苦海之心,則雖博施濟眾,仍只是世間善業(人天乘)而已,非是出世三乘法門也。
復次,古德於此五乘佛法,有種種判釋,如下表:

古德如民初太虛大師等,將此五乘佛法分判為三:一為「五乘共法」,即人天乘,乃五乘共同必修法門。二為「三乘共法」,即聲聞、緣覺乘,乃大中小三乘共同必修法門。三為「大乘不共法」,即菩薩乘,惟獨大乘根性者所修法門,非中小乘、人天乘人所能共,以其尚未能信解故。
明初西藏宗喀巴大師,則分為三道:一為「下士道」,猶如「五乘共法」。二為「中士道」,猶如「三乘共法」。三為「上士道」,猶如「大乘不共法」。此等皆屬簡略分判,蓋除世間法外,出世間法只略分為二,即大乘與小乘之別而已。
若隋朝天臺智者大師,則精密剖判為四教,即所謂「化法四教」:「藏教」為小乘教法,「通教」為通大小乘之教法,「別教」為大乘次第教法,「圓教」為大乘圓頓教法(如上表)。
此四教與五乘對配,則聲聞、緣覺合為小乘,即「藏教」,而人天乘亦攝在其中。菩薩大乘則細分為「別教」與「圓教」,亦即次第教與圓頓教二種,諸大乘經典中確常見有此二層次教法之異。而於大小乘間另立一「通教」,前通於小,後通於大,乃大乘之初門,亦為小乘利根者所可共稟,猶如大小乘間之過渡橋樑,佛經中(尤其方等部、般若部)多見有此一層次之教法。
如此四教,足以委悉佛循循善誘之苦心,曲盡一代教網大、小、頓、漸、權、實之幽致。蓋眾生沒在苦海中,佛先以人天乘防其墮惡道,再以「藏教」小乘救其出苦海;終欲接入大乘,先以「通教」為其橋樑;不能頓入「圓教」,則先導以「別教」。由此而見佛之善巧方便,與智者大師之善解佛意為何如也!
此表總說五乘,以下諸表別別說之。(完)
◎更正:上期十二頁「見思利鈍」表,應作:五見(身、邊、戒、見、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