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忍辱地                        三 省


    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摘自《法華經•安樂行品》)

    菩薩修習忍辱,就像安住於大地上一般,寂然不動。面對一切橫逆,總能常保柔和、隨順之心,而不焦急、暴躁,惱害眾生。
    忍辱」是菩薩所修「六度」法門中的一支,其中有「生忍」與「法忍」兩種內涵。所謂「生忍」,即能「忍有情瞋、罵、捶、打等之凌辱」;而「法忍」,則是能「忍寒、熱、風雨、飢渴、老病等之非情禍害」。菩薩若於種種逆境無法安忍,則必時時生大煩惱,煩惱熾然如火,成佛之道必障礙重重。因此,忍辱不等於委曲求全,而是為求佛果而必須培養的一種堅毅之力。
    在《瑜伽師地論》中,曾提到忍辱具有四種威力:「一、能斷不忍。二、能作自己菩提資糧,亦能攝受、成熟眾生。三、能濟拔自他大怖畏事。四、能令菩薩於當來世,無多怨敵,無多離隔,無多憂苦。於現法中臨命終時,心無憂悔。身壞已後,生於善趣天世界中。」可見,忍辱不只是消極地忍受逆境的磨難,對於圓滿自利利他的菩提事業,亦具有積極的推進之功。因此,《維摩詰經·佛國品》上說:「忍辱是菩薩淨土。」只要吾人內心安住於忍辱地,當下所居的穢土即具有佛國淨土的質地。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