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概要十四講表述記(三十 七)
  
第十講表  五戒十善(十善)     
                              
雪廬老人編表  思飛講述•彙整

    
    乙、十善

    已說五戒,次說十善。五戒為「人乘因」,十善為「天乘因」,故十善較五戒更進一層。蓋五戒偏重身語二業,而十善則兼重身語意三業故。
    「十善」又名「十善業」,包括身三業、口四業、意三業;此十業通名為「善」,以其「能為此世他世順益」故,謂此十業於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皆能順於正理,利益眾生故。又名「十善業道」,「道」即能通之路,行於十善業之道路,能得人天樂果,乃至能通三乘聖果故。
   《十善業道經》云:「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又云:「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土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依地而得生長;此十善道,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故知此十善業之功能殊勝,為一切世出世善之根本,離此十善業而欲修行證果,猶如空中建樓或種穀,欲其成就生長,無有是處。故五戒十善,名為「五乘共法」。
    此十善業,又名「十善戒」,乃戒品之一。《受十善戒經》中略明受戒之法,古來但依戒相而行,罕有受者。然南山律祖與弘一大師皆主張應受,並擬訂受戒儀軌,今有《受十善戒法》印行於世(正覺精舍出版)。

    ◎身三善業

   「身三──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如五戒中已說。消極止惡,即名為「善」,若能積極救護生命,布施資財,修持梵行,則其善益大矣。
   「約身如繩,身業清淨」
── 於此三善恪守勿失,則身如繩墨,正直不曲,身業可得清淨矣。

    ◎口四善業

    「口四── 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 此四種口業亦同為五戒中「不妄語」戒所兼攝,如前已說。
    須知「造口業」為吾人所易犯,尤於今日社會更為猖獗。蓋今時資訊發達,媒體傳播,無遠弗屆。是以炒作話題,浮誇不實;無中生有,挑撥離間;攻訐毀謗,尖酸刻薄;情色影音,誨淫誨盜等。處處充斥,時時籠罩,污染世道人心,敗壞淳厚風俗,此為今日人類社會一大隱憂!
   「守口如瓶,口業清淨」
── 吾輩行者,切莫同流合污,務須謹言慎行,守口如瓶,於此四善,恪守勿失:離虛誑語、說誠實語;離粗惡語、說柔軟語;離離間語、說和合語;離無義語,說如義語。如此,則口業可得清淨矣。

    ◎意三善業

    「意三── 不貪、不瞋、不癡」── 貪、瞋、癡為根本煩惱之首,又名「三毒」,係毒害眾生出世善心中最甚者;又名「三不善根」,以其能生起身語意諸惡業,無量惡法皆以此為根本而得增長故。若離此三毒,則為意之三善。
    然則,此意業三善,如何修之?「十善」既為「世間法」,尚無出世觀慧,故即以共世間道理(世出世間共法)推之,觀三毒之禍患,思三善之福樂,則毒心自可減輕、降伏矣。而其法要仍不外「常起覺照,不隨妄轉」,亦即儒家「反躬內省」之功夫。

    ●不貪

    「貪」謂貪愛染者五欲六塵,尤於「五欲」耽溺深陷,難以自拔。古云:「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經云:「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如「財」,為五家共有物(五家指王、賊、水、火、敗家子,此五者能壞滅吾人資財),故積財招禍,古云:「一家飽暖千家怨」,又云:「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老子云:「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故知貪財無益,有餘施人,反獲福德。
    又如「色」,貪之必身敗名裂,消福減壽,乃至家破人亡,殃累子孫。若能守貞節欲,則能增福增壽,乃至福蔭子孫等,如前「不邪淫戒」中已說。
又如「名」,沽名釣譽,君子所恥;人不知而不慍,孔子所稱。為善不欲人知,正成其陰德;有德而雜名心,反受大損矣。
    又如「食」,君子謀道不謀食,恥惡衣惡食者,不足與言道,故飲食勿貪美貪多。蓋「疏食飲水」,孔子所樂,粗穀蔬果,實益健康;「節量而食」,佛陀遺訓,過飽傷腑,或病或夭。
    又如「睡」,貪眠賴床,必怠必荒;雞鳴而起,克勤克成。蘇東坡云:「五更早起,方可勾當自家事(勾當即處理,自家事謂自己死時可帶走者)。」《佛遺教經》云:「勿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
    又《十善業道經》詳說持十善戒之功德勝福,蕅益大師加以節要,且附說十惡果報。今但列舉意三,先言「不貪」:
   《十善業道經節要》云:「戒貪欲,得成就五種自在: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奪;三、福德自在,隨欲物備;四、王位自在,珍奇皆奉;五、所獲勝物,過本所求。」
    又云:「犯貪欲,不成就五種自在:一、三業不淨,諸根不足;二、財物不自在,一切怨賊能奪;三、福德不自在,隨欲難物備;四、王位不自在,珍奇難皆奉;五、所獲劣物,非本所求。」
    如是思惟貪與不貪之吉凶禍福,則不再慳貪而常懷捨心矣。(待續)

   

   (孔府內宅門的內壁,有一副「獸」圖,此獸貪得無厭,衍聖公出門時,都要駐足觀看,以戒貪欲。)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