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概要十四講表述記(四十)
  
   ─第十一講表  四諦十二因緣(之二)     
                                
雪廬老人編表  思飛講述•彙整

    
    ◎觀法
──析空觀、十六行觀

    聲聞人聞解四諦教已,依教起觀,而其觀慧,不外「析空觀」。

    ●析空觀

    第九表中總說三乘宗旨,已略明三諦三觀。其中「空觀」觀「真諦」,有「析空觀(觀散壞空)」、「體空觀(觀當體空)」二種,而小乘(藏教)之觀慧為「析空觀」。觀萬法緣合則生,緣散則滅,有生有滅故「無常」;無獨立自體,不能自在作主,故「無我」。
    何以名之為「析空」?蓋佛常將色心諸法分析為五陰、或十二入、或十八界,令行者觀察,但見有陰、入、界法,起惟法起,滅唯法滅,不見有我及我所有,故名「析空觀」,又名「無常無我觀」。能了「我空」,能破「我執」(不能了「法空」、破「法執」)。
    小乘聲聞人即以此析空觀慧,觀「生滅四諦」道理。

    ●四諦十六行觀

    何以須觀四諦?以迷四諦則見惑起,明四諦則見惑除故。蓋行者必須將四諦一一觀明,方能所修無謬(道),所斷無謬(苦集),所證無謬(涅槃)。否則,以苦為樂,以無常為常;應斷者不斷,應捨者不捨;或非道而計為道,非涅槃而計為涅槃。則墮凡夫外道邪知見中,永無斷惑證果之分矣!若能觀明四諦,定慧功深,則見惑斷,進一步可斷思惑;如是則三界因緣滅,因緣滅則三界苦果滅,而證入真諦涅槃矣。是謂「理惟一真(真諦),觀有四諦;由觀四諦,方顯真理(真諦)。」
    如何觀四諦?欲使修觀者取理無謬(於四諦理確實明解無誤),故經論中於每諦下各以四行觀之(起四種觀解),四行觀明了,方於此諦明了無謬。四諦合計十六行觀,又稱「十六行相」。如下表:

   

    一、苦下四行──「苦諦」指三界依正果報,色心諸法。此諸法緣生緣滅故「無常」;為無常所逼故「苦」;一相異相不可得(破外道執「我」與「五蘊」為一或異)故「空」;我我所不可得故「無我」。
若但觀欲界苦諦,則可觀「苦、不淨、無常、無我」,而此四行觀即「四念處觀」(後詳)。
    二、集下四行
──「集諦」指見思惑業。有漏惑業和合,能招苦果,名「集」;觀於六因(《俱舍論》等將萬法生起之因分為六種,如能作因、俱有因等),能生苦果,名「因」;觀於四緣(親因緣、增上緣等,如第二表中說),能生苦果,名「緣」;還受後有苦,名「生」。
    三、滅下四行
──「滅諦」指涅槃。於涅槃境界中,諸煩惱滅,名「滅」;一切苦盡,名「盡」;一切第一,名「妙」;超過生死,名「離」。
    四、道下四行
──「道諦」指戒定慧。此道能至涅槃,名「道」;非顛倒法,名「正」;聖人行處,名「跡」;運至三脫(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乃入涅槃之門),名「乘」。
    此十六行觀,又有欲界十六行與上界(色界、無色界)十六行之別,上下界合為八諦三十二行觀。聲聞行者,初則惟觀欲界苦諦四行相,次則具觀欲界四諦十六行相,後則遍觀上下界八諦三十二行相。

    ◎行位── 七賢四聖

    天臺藏教聲聞乘之行位,依《俱舍論》等明之,有七賢四聖之位。先消釋「三界迷諦(即此講表之丙表)」,然後說行位。

    ●三界迷諦

    「起見惑八十八使」── 如第九表釋「見思惑」中已言,見惑有十使,思惑有四使。見惑十使配合三界四諦而論,則成八十八使。何以須論三界?以三界見惑不同故。又何以須論四諦?以見惑乃迷四諦而起,四諦迷則見惑浩然;四諦明則見惑斷除故。如下表:

   

   「苦下俱一切」── 迷於苦諦,則十使俱起。
   「集滅各除三」
── 迷於集諦、滅諦,則各起七使。
   「道除於二見」
── 迷於道諦,則起八使。
   「上界不行瞋」
── 上二界「瞋」伏而不起,以有定水寂靜滋潤故。
    或問:何以身、邊二見唯在苦諦下?答:身見(我見)惟迷苦諦而起,以凡夫莫不執此五陰苦果為「我」故;又依於身見,乃起邊見;餘三諦非身,故無此二見。又此二見,於明苦諦時斷之。
    又問:戒取見何以唯在苦、道下?答:外道多計苦行,以為解脫正因,此乃迷苦諦而起,知苦諦時則不生戒取,故在苦諦下。又戒取見乃非道計道,故在道諦下;集滅非道,故不生戒取。
    如是三界八十八使見惑,於「見道位」時頓斷之。
「起思惑八十一品」
──見惑為「迷理惑」,乃迷於四諦道理之妄見,故須論四諦。「思惑」則為「迷事惑」,乃迷於五塵事境之妄情,故不論四諦;但論三界,以三界思惑不同故。
    欲界思惑有四使(貪、瞋、癡、慢),上二界思惑各有三使(除瞋),如是三界思惑共十使。此十使思惑分為九地八十一品:謂欲界為一地,色界四禪為四地,無色界四空為四地,合為九地;每一地分為九品(上中下三品,又各分三品,如上上、上中、上下等),如是共八十一品思惑,於「修道位」中分斷之。(待續)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