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與唯識                   日 向


    以現今的科技與醫學知識而言,見聞嗅嘗等的感官作用是建立在生理的基礎上。例如:視覺作用的產生是因為外境經光線的折射,為眼球所接收,經過視神經的傳遞,到達大腦,最後由大腦轉化成一影像,而為人所認知。其中,眼球只負責接收外界資訊,而真正負責「看」的則是大腦。不僅視覺如此,聽覺、嗅覺等的其他感官作用也是如此,最後都是由大腦的各個不同區域負責處理相對應的訊息,而讓人對外界有所認識。
    對唯識學來說,所有的感官作用皆奠立在心識之上。外境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接觸,進而被六根所接受,然後再產生心識作用,此一心識作用則能對外境有所了別。
    乍看之下,兩者對於感官作用的過程的描述似乎相差無幾,但事實上,兩者間卻在立論點上有著相當大的差異,一者是以生理為基礎,一者卻是以心識為基準。雖然表面上的描述雷同,但立論點的不同,將導致其內涵南轅北轍。

    動身發語獨為最

    科學認定大腦是人類最複雜的器官,具有思想、記憶、判斷等功能,統合身體其他器官所傳達來的資訊,經過處理後,再對其他器官發出命令做出適當反應。因此當大腦受損時,依其受損程度深淺,可能會造成對外界的認知錯誤,乃至於完全喪失對外界的感受能力,甚至於失去日常生活的行為能力。腦中風或是植物人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唯識學裡,大腦並不具備如此的功能。唯識學的分類裡,大腦屬於「色法」,跟其他的器官一樣,是物質性的東西,並不會自行思考、判斷,真正負責這些工作的是「意識」。
   「意識」,也就是唯識學中說的八識心王中的「第六識」。《八識規矩頌》中提到「動身發語獨為最」,指明了意識的作用在於「動身發語」。意指:意識在思心所的幫助下,經過了審慮、決定的過程,最後會驅動身、口二業去造作種種的行為。在這樣的過程中,大腦只是負責提供一個能讓第六識運作的平臺,而並非是整個認知作用的主體。

   

    (大腦是最複雜的器官,但並不負責思考、判斷及記憶。)

    大腦為浮塵根

    以唯識學的角度來說,心法才是認知作用的主體(識),而色法中的一部分是被認知的客體(塵),另一部分的色法則是主體認識客體的媒介(根)。為了強調心識才是認知的主體,針對為色法的「根」仍有需要進一步辨明的地方,例如「浮塵根」與「淨色根」。
    在解釋兩者之前,先解釋什麼是「根」。佛學辭典解釋,根有「能生」之義。如同草木的根能生起草木一樣,六識的根也能生起六識,因而根是心識生起的重要條件之一。當根與塵境相和合時,便能生起心識作用。根又分成兩種,一為「浮塵根」,一為「淨色根」。
   「淨色根」,也叫「勝義根」,是根的實體,有發識取境的功能,是心識生起的真正依靠。雖然它也是色法,但用肉眼卻難以發覺,類似現今醫學上所講的神經。
   「浮塵根」,以其虛假不實,故名「浮」,無見聞覺知的功用,故名「塵」;又名「扶根塵」,意即能夠扶助淨色根的色法。有了它,淨色根才能順利地運作,而心識也才能發揮其作用。在唯識學裡,身體上那些明顯易見的器官,如眼球、鼻子等,即屬此類;大腦雖然藏於體內,但也不出此範圍,亦為浮塵根之一。
    由以上可知,大腦並非是認知的主體,並不負責思考及判斷,只是認知過程中負責傳遞資訊的一個媒介而已。

   

   (根、塵二者和合生起心識。)

    記憶靠阿賴耶識

    再者,科學認為大腦所具有的另一個功能—— 記憶,在唯識學裡頭,則有另一種心識負責,即第八識,也就是「阿賴耶識」。
   「阿賴耶」,是梵文,翻譯成中文,意思是「藏」,所以第八識,就叫「藏識」。前七識在攀緣境界之後,會在第八識中留下印象,這些印象被稱為「種子」。第八識如同田地一樣,負責保存這些種子,等待因緣成熟時,可以再一次地被前七識所運用。這是第八識的主要功用之一
——「持種」(執持種子),即是科學所謂的「記憶」功能。
    總而言之,在科學裡,所認定的大腦功能:思考、判斷、記憶等,其實皆為心識所負責,這是不可否認的!
    但是,它並非一無用處,別忘了,吾人身處這有情世間,必得假借色身以資生,乃至修道;若能善養色身,讓它能維持基本運作,那麼修行的路途上,障礙便會少了許多。

   

    (浮塵根如缽,淨色根如土,淨色根才是心識生起的主要條件。)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