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簡說(一二二)    子 圓

    
   雍也第六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公西華奉命出使到齊國,冉有為公西華的母親請求國家的俸祿作安家費。孔子就說:「給他釜,六斗四升的粟。」冉有請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說:「再給庾,二斗四升的粟。」後來冉有把自己的粟,又給了五秉,比孔子所說的粟更多了。孔子知道以後,說:「公西赤出使齊國,乘坐肥壯的馬所拉的車,穿著輕軟高貴的皮裘,家境很富有。我聽古諺語說:一位有德的君子,周濟危急困頓的人,而不會富上加富啊!」
    「子華使於齊」,子華,姓公西,名赤,子華是他的字,少孔子四十二歲。「使於齊」,奉國家的命令出使齊國,是為公辦國際外交,絕非個人私通外國。
    「冉子為其母請粟」,冉子是冉求。粟是榖類,古代俸祿以榖類做計算。「請粟」,請求國家發給俸祿。
    「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釜、庾、秉」都是古代度量衡的單位,釜是六斗四升,庾是二斗四升,秉是十六斛,等於一百六十斗。孔子答應發給「釜」加上「庾」的榖類,而冉有自己又給了五秉、合八百斗的榖類,實在是多給了!
   「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急」,是急迫,若不伸出援手必然危及身家性命。「周」,是把不足的地方補上,也就是救濟急難。「繼」,是接續下去。「富」,是日常生活基本費用外,還有剩餘的財物。至於救濟時,就不必錦上添花、富上加富了!孔子不偏頗、不結黨營私,更不夾雜個人的好惡情感,處事合乎中道,提出「君子周急不繼富」來指導冉有。
    宋朝范文正公,也就是范仲淹先生。治理越州時,有一位孫居中的屬下,在工作中猝死。孫居中家中貧困,兒女年幼,家人無法維持生計,想舉家還鄉依靠親友。但是苦無盤纏,無法成行,全家憂愁不知所措。范文正公知道後,就拿自己的俸祿,替他們準備一艘船,還派人護送還鄉。並囑咐經過關卡時,就將自己所寫的一首詩拿給守關卡的人,讓她們免受為難,儘快還鄉。詩中說:「十口相依泛巨川,來時暖熱去淒然;關津不用詢名氏,此是孤兒寡婦船。」這船裡十口人家相依為命,泛舟在大江之上。他們剛來越州是有說有笑、熱絡歡喜,洋溢著溫暖的氣氛;現在要回鄉了,卻是淒淒涼涼愁雲慘霧。關卡上負責檢驗的人,請可憐他們!不必一再詢問他們的姓氏,讓他們勾起傷心的往事,他們就是孤兒寡婦,天底下失去依靠的人呀!最後這一家人,因為范文正公的周濟體恤,很順利的就回到了故鄉。
    「周急」,是擴充自己的親厚仁心,「不繼富」,是去除不必要的錦上添花。「君子周急不繼富」,學為君子應以此諺語,自我反省、自我警策!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