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第六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季康子想請閔子騫擔任費邑的長官。閔子騫向指派前來的介紹人說:「請妥善的為我辭去這項職務吧!假如再為此事來找我,那我一定離開魯國,到汶水北邊的齊國去了!
」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上一章是季康子請問孔子的三位弟子,本章雖然只提到「季氏」,那應該就是季康子了。因為《論語》編纂時,常常同類的就會編在一起。閔子騫,姓閔,名損,字子騫。少孔子十五歲,是魯國人。孝行感人,是孔門德行科的大弟子。「費宰」,「費」是魯國國君僖公時,賞賜給季氏的采邑。「宰」,家臣的長官。季氏等三家把持了魯國的政權,僭越禮制。而季氏家的費宰,也有樣學樣,屢屢發生背叛季氏的亂事。費邑的錢財及權力受到了威脅,所以季康子想請有德行、有才幹的閔子騫擔任費宰。
「善為我辭焉」,這是閔子騫對前來的介紹人說的,要他善巧方便向季氏辭謝費宰的職務。反觀我們自身,假使替公家辦事,遇到安分守規矩的長官,雖然薪水少,仍然可以做下去。假使長官貪贓舞弊,他必定找部屬配合犯法,這時就要趕快辭職。否則東窗事發,被處罰判刑,就是人生最大的恥辱。如果這種恥辱都不以為然,就如同禽獸一般,失去為人的資格了!
「如有復我者」,「復」,再一次,也就是再一次來邀請擔任費宰。依整章來看,這樣的說法是合乎文章的情理。
「則吾必在汶上矣」,「汶」是汶水,這條河的東北是齊國,西南就是魯國。「上」是河流的北面,也稱河之陽,所以「汶上」就是齊國的領土。
在《韓詩外傳》中,提到閔子騫剛入孔門時,是面黃肌瘦,後來臉上現出了潤澤飽滿的好氣色。同學子貢觀察到了閔子騫的變化,就請教他原因。閔子騫回答:「我出身卑微,剛進入孔門受教時,孔夫子用孝道教導我,並且要我學習先王的法度,內心非常歡喜。出外偶而見到穿著高貴皮裘的官宦,及羽蓋、龍旗前導的盛大隊伍,心中生起了無限的羨慕。這兩種心理交煎纏繞,無法控制,所以面黃肌瘦。後來得到孔夫子教化日深,又有同學不斷的切磋琢磨,深明去就之道。雖然看到了昔日盛大威風的官宦隊伍,卻視之如泥土。德行的修持不斷滋潤了心田,那自然是喜悅洋溢、容光煥發啊!」
學習本章,看到閔子騫不食污君的俸祿,陷溺百姓於痛苦之中。他力行孝親齊家,善於長養德行,自然培養出真知灼見,對出處去就之道,更能做出智慧的決擇。

(北宋,「閔子騫勸父留母」磚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