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三十頌研究(一八三)    智 果

   
 

   
(乙)細相習障

  (一)釋障名
  何謂「細相」?《大乘義章.十障義》云:「取『有』為麤,著『空』為細,細狀名相」,謂若執著我法實有,則名為『麤相』;若執著空,撥無事理,則名為『細相』。今見《集解》九云:「前地(六地)樂著般若觀空」,以著空故,稱之為「細相」。
  何謂「習」?彼云:「麤家殘氣,目之為習」謂著空煩惱麤重家,殘餘之習氣,簡稱為「習」。
  合之:「細相習障」者,隋慧遠大師於《十地義記》一本云:「對彼七地,十方便慧,發起勝行,說六地中,樂空為障。以六地中,得法平等,於空樂住,不能即空,起於勝行,所以為障」意謂此「細相習障」乃是約六地對七地而論也。祈閱《華嚴經十地品》之七「遠行地」章,彼略謂:七地能以「十方便慧」,善巧發起有為勝行,於「現象界」(世俗眾生所認知之物質世界)化益眾生。相對於此故,遂說六地得「十平等法」(詳見《華嚴經》三十七卷),恆樂空寂,未能於空寂中,發起有為勝行故,稱此六七兩地間之隔礙為「細相習障」。
  上來略釋「細相習障」名義已訖。
  (二)出障體
  《論》九云:「細相現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謂此障之本體,亦是俱生所知障(即無明惑)之一分。
  又此一分無明惑之業用為何?
  《論》九云:「執有生滅細相現行」謂前第六地,作十二緣起之流轉、還滅觀時,由此一分無明惑故,遂妄執實有微細之生滅相現行也。
  (三)明障相
  《論》九云:「彼障七地妙無相道」,意謂:彼六地妄執實有生滅細相之現行,此能障此七地,「妙無相道」之發起現行。此義云何?當知「道」即「行」也(「道」即是修行之法則)。《俗詮》九云:「無相中而有勝行,方是七地『妙無相道』」。此義云何?《華嚴經.十地品》之七「遠行地」章云:「雖善修空、無相、無願三昧,而慈悲不捨眾生;雖入觀空智門,而勤集福德;雖遠離三界,而莊嚴三界;雖知一切國土猶如虛空,而能以清淨妙行,莊嚴佛土」等。即《華嚴》云:七地菩薩,能以十種空中方便慧,發起十種有中殊勝行,「即有修空故不住空,即空涉有故不住有」,不偏空有即是七地之「妙無相道」也,今第六地中,起樂空之心,名小乘願,此能障七地,於空中發起有為之勝行,故名為障。上來「明障相」訖。
  (四)斷二愚
  《論》九云:「由斯七地,說斷二愚及彼麤重」由此上所言之障體、障相,遂說菩薩由第六地,證入第七地時,須先斷二愚,及由二愚所引之無堪任性。二愚者何?《論》九云:
  「細相現行愚
── 即是此中執有生者,猶取流轉細生相故」意謂六地菩薩於此「細相現行障」中,仍妄執十二緣起之流轉門,實有微細之生相可得故,即稱之為「細相現行愚」。
  「純作意求無相愚
── 即是此中執有滅者,尚取還滅細滅相故」。觀此文可知:「無相」者,即指結惑既盡,無生死患累之寂滅相也。意謂:六地於此「細相習障」中,仍妄執十二緣起之還滅門,實有微細之滅相可得故,遂一心一意地勤求「無相」(北本《涅槃經》三十云:「涅槃名為『無相』,無十相故」),而未能於「無相空理」中,善巧方便生起「假觀」(觀照一切諸法皆依假名而存在)故,未能進入現象界中,積極度化眾生故,即稱此為「純作意求無相愚」。
  總之:上述之「一障二愚」悉皆斷盡,方能由六地證入七地。
  上來十重障之七「細相現行障」今已略釋訖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