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概要十四講表述記(六十)
  
 ─第十三講表  行門中一特別捷徑(九)     
                             
雪廬老人編表  思飛講述•彙整

    
    ●功夫歷程

    念佛功夫歷程,古來有數種說法:
    (一)依動靜寤寐言
── 古德有云:「靜中有功夫 動中有功夫 睡夢中有功 病中有功夫 臨終有功夫」。
憨山大師云:「每日除二時功課外,於二六時中,單將一聲阿彌陀佛橫在胸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昧若遇逆順喜怒煩惱境界,心不安時,就將這一聲佛提起一拶,即見煩惱當下消滅若念佛念到煩惱上作得主(即含靜中、動中二程),即於睡夢中作得主;若於睡夢中作得主,則於病苦中作得主;若於病苦中作得主,則於臨命終時,分明了了,便知去處矣(正念分明,自在往生)!」吾人雖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二)依相應定力之淺深言
── 此又有二說,一依天臺論典而說,二依唯識論典而說。先說前者:
    如《大智度論》、《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所言,一切禪定歸納為三類五門,即世間禪、出世間禪、上上禪等。其中四禪八定名為「根本禪」,乃一切世間、出世間禪定之根本。一切定慧止觀法門,其觀慧雖不同,而其相應定力總不離四禪八定。(於十二表「禪定度」中已說)
    初禪之前,尚有粗住、細住、欲界定、未到定等欲界淺定。行人修大小乘各種法門,其相應定力若達粗住、細住、欲界定,則多能伏惑;相應定力達未到定以上則多能斷惑發無漏。有人達未到定、初禪,即發無漏;有人達二禪、三禪,才發無漏;乃至有人具足諸禪,方發無漏,並不一概(斷惑發無漏,功由觀慧,而相應定力須達足夠,如前已說)。
    持名念佛,亦是一種止觀定慧法門,蓋信願持名,佛號歷歷分明即是「觀(慧)」,妄念不起不亂即是「止(定)」。今將持名念佛配合禪定境界,述其歷程如下:
    持名念佛功夫,若其相應定力達「粗住」、「細住」,則心境安穩澄靜,繫念佛號,不馳不散;偶起妄念,念起即伏,不復更起。整日念佛,身體自然正直,不疲不倦。
    若其相應定力達「欲界定」,則定法持心,任運不動。一句佛號相繼不斷,住於定中,身心不懈不痛,連日不出定,亦可得也。然猶見有欲界身心之相,如身、首、衣、床等物。
    若其相應定力達「未到定」,則豁如天開,不見欲界定中身心之相,猶若虛空(不見身首及周遭景物)。但一句佛號綿綿密密,相繼不斷,連續多日皆在念佛三昧中。
    綜上所述,持名念佛,若其相應定力達粗住、細住、欲界定,則能伏見思惑;若達未到定以上,則於見思或伏或斷,至此皆名「事一心不亂」。若念佛功夫更進,乃至破根本無明惑,則名「理一心不亂」。
    次依唯識論典言之:如《瑜伽師地論》、《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所言,修「止(奢摩他)」有「九種心住」,亦即修定之九種行相,今配合念佛而略述之(參見雪公《阿彌陀經義蘊》):
    1內住
── 收攝外馳之心,向內繫於一句佛號,然猶妄念紛飛,專注時間短暫。
    2等住(續住)
── 心動漸細,相續內緣一句佛號,專注時間稍長。
    3安住
── 若念外馳,即復收歛,安住於佛號,正念已較妄念多。
    4近住
── 心不外散,常依佛號而住,正念不易打失。
    5調順
── 於所緣五塵及貪瞋男女諸相,起過患想,而調伏其心,令不流散。
    6寂靜
── 於所起惡覺散心,及諸煩惱,深見過患,而攝伏其心,令不流散。此二住謂正念正知力強,能降伏煩惱惡心,不令其擾動佛念。
    7最寂靜
── 於所有散心,率爾起時,即便制伏,令不更起。
    8專注一境
── 精勤加行,無間無缺,相續安住於佛號正念矣。
    9等持(平等攝持)
── 功夫純熟,不由加行,遠離功用,定心相續,離散亂轉;蓋已達「淨念相繼,得三摩地」者矣。
    此九種行相,由散心而入定心;而前所述粗住、細住、欲界定等,亦由散心而入定心。若將二說合會,則前八住心即屬「粗住、細住」,第九住心即屬「欲界定」;其餘與念佛伏惑斷惑等配當,例前可知。
    (三)依慧力悟證之遲早言
── 如前「五重較勝」中說,持名念佛為圓頓法門,一念頓入佛海,故下手即屬一心三觀(圓中觀),隨其念佛功夫漸深,而三惑任運脫落。蕅祖云:「不論事持理持(以事持功同理持故),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破根本無明,顯法身性德),皆理一心。」
    念佛行人因其根器不同,發悟(徹悟心性,實相妙理)有遲有早,故有「事持」、「理持」之別。悟理而持名為「理持」,未悟理而持名為「事持」。茲將事持、理持、事一心、理一心綜合言之,則有下列四種進程:
    1事持→事一心→理一心
    2事持→理持→事一心→理一心
    3事持→事一心→理持→理一心
    4理持→事一心→理一心
    第一種人由事持入,始終未發悟,以未悟理,不名「理持」。故彼一路事持到底,至理一心時,方乃即悟即證(心開見本性佛)。
第二種人,始由事持入,中途發悟(持名亦能使人發悟),故其持名轉為「理持」。
    第三種人,則由事持至事一心(伏斷見思)方乃發悟,方轉為「理持」。
第四種人,始即發悟,故由理持下手,一路理持到底。
    此等皆由各人宿具定慧善根不同,有人慧根較利,有人定根較利,故今生發悟有遲早耳(一往言之,慧根利者發悟較早)。
    以上所述念佛功夫歷程數種,莫不從淺至深,層次分明,誠可作為念佛行人之里程碑、評量卷也。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