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古剎玄中寺            ●藏 密

        
  東晉時代,淨土開宗祖師慧遠大師,生於山西雁門郡樓煩縣。作《往生論注》的曇鸞大師,生於南北朝,也是雁門人。道綽大師,唐代并州汶水(今太原市)人,一生講解《觀經》近二百遍。這三位淨土宗早期的祖師,都是山西人,足見山西一地修學淨土的鼎盛風氣。

    洞在清溪何處邊

    玄中寺,位於山西交城縣西北十公里的石壁山上,離太原市車程約二小時,這是北方淨土宗的發源地。日本淨土真宗開山祖師親鸞上人,仰慕印度天親菩薩及玄中寺的曇鸞大師,取名親鸞。天親菩薩造《往生論》,曇鸞大師作注,親鸞上人八十四歲時「加點」全書,故日本真宗視玄中寺為祖庭。
    這一天,交城縣飄著小雨,乾旱的山西,年平均雨量不及八百毫米,眾人穿上雨衣雨鞋,不僅沒有懊惱之情,倒有久旱逢甘霖的喜悅。
    玄中寺,自北魏興建至今,歷經一千五百多年,寺廟荒蕪,一度在人們的記憶中遺失。民國九年,日本佛教淨土宗僧人常盤大定來中國踏訪佛教遺跡時,在山西交城縣石壁山中發現玄中寺,引起海內外的關注。因為地處偏僻,即使是山西在地人的導遊、司機也有「洞在清溪何處邊」的困惑,屢屢錯過入山處。幾經連絡,耗了近一個多鐘頭,才尋得上山入口。
    山道一路蜿蜒,繞進山谷,一個圓形的壁谷赫然呈現眼前,玄中寺就建在壁谷之中。當年曇鸞大師看中此谷,防風隱密,遠離塵囂,正是息慮靜緣,修習淨土法門的福地。

    |
   
(因為地處偏僻,即使是在地導遊、司機也有「洞在清溪何處邊」的困惑,屢屢錯過入山處。)

    曇鸞大師移居壁谷

    曇鸞大師,俗家鄰近五臺山,各種神跡靈怪時有耳聞,因此少年出家,廣學內外經典。讀《大集經》,苦於詞義深密,難以領悟,索性親自注解,注解一半感到呼吸氣脈不順,於是停筆療傷,想先學本草醫術,再來修學佛法。他渡江到了南方的梁朝,想跟陶弘景學仙術。他通過了梁武帝的「千迷道」二十幾道機關,受到武帝敬重。
    回到北魏洛陽,遇見菩提留支,曇鸞大師請問:「佛法中有沒有勝過一般仙術的長生不死法?」留支說:「仙術如何能比佛法?有何仙術可長生不死?縱使長年不死,到頭也要輪迴三界。」於是將一部《觀經》授給曇鸞大師,他說:「這是大仙的方法,依此經修行,當得解脫生死。」曇鸞大師頂禮信受,焚毀所藏仙方,並依《觀經》自行化他,受到北魏君主的崇敬,尊為「神鸞」,命他常住并州大寺,晚年移到壁谷玄中寺。

   
   (當年曇鸞大師看中此谷,防風隱密,遠離塵囂,正是息慮靜緣,修習淨土法門的福地。)

    道綽大師睹碑常住

    東魏孝靜帝興和四年,曇鸞大師六十七歲,在平遙山寺往生。臨終時,高大的幢花、幢蓋樹立於寺院,香氣蓬勃,音聲繁鬧,來寺信眾有目共睹。并州郡人人稱奇,將曇鸞大師一生事跡刻在碑上,此碑就樹立在玄中寺。隋朝大業年間,道綽大師來到壁谷,讀到曇鸞大師碑,對淨土修行愈發深信,於是常住下來,日念佛號七萬聲。
    道綽大師見此地人很少念佛,也不用念珠念佛,道綽大師就勉勵大眾念佛。沒有念珠的人就以豆子記數,念一聲佛放一顆豆子,也有人以麻麥記數。最後統計所念的豆子麥子,上等精進者,計得八十石、或九十石。中等精進者,念得五十石。下精進者,也念到二十石。
    貞觀十九年,道綽大師在玄中寺壽終往生。

   
 
(道綽大師來到壁谷,讀到曇鸞大師碑,對淨土修行愈發深信,於是常住下來,日念佛號七萬聲。)

    善導大師觀九品道場

    淨土宗第二代祖師善導大師,在廬山瞻禮慧遠大師遺範後,即周遊名山大川,尋訪高僧大德。貞觀十五年,聽說道綽大師在玄中寺廣弘淨土法門,就趕赴玄中寺,請教修學淨土的要領。道綽大師見其誠意可嘉,授以《觀無量壽經》的深奧義理,教他觀想淨土九品道場。大師因此益增信願,歡喜的說:「此真入佛之津要,修餘行業,迂僻難成,惟此法門,速超生死。」於是勤篤精苦,晝夜不停禮誦。
    貞觀十九年,道綽大師往生後,善導大師即轉赴長安,大弘淨土法門,激發四眾信願念佛求生西方。
    現在的玄中寺,經過十幾年的苦心經營,祖庭規模已然恢復。這一天,在寺裡已待數日的福建蓮友,十幾個人在念佛堂剛念完佛,將要休息了。監院師父央請他們再穿上海青,到念佛堂引領大家共修。念佛腔調與臺灣大同小異,繞佛數匝後,彼此已能和諧無礙。一行人循著曇鸞大師的足跡,遙想道綽大師的開示,一時之間,滿堂佛聲,繯繞壁谷。事隔千年,道在一念間,何遠之有!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