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第六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樊遲請問如何從政才是有智慧。孔子回答說:「專心用力在推動人民應盡的義務上,自己本身更能敬重鬼神,不敢狎近褻瀆,這樣可說是有智慧了。」又問如何從政才具有仁德,孔子答說:「仁者從政時,先就人民困難的事,不辭勞苦地為他們解決。等事情完成後,自己才獲得功祿,這樣就具有仁德呀!」
「樊遲問知」,「樊遲」,名須,字子遲,魯國人,少孔子三十六歲,是孔門弟子。本章中的樊遲不是一般百姓的身分,是已經從政而擔任了公職。「問知」,為政時,有了智慧就不會迷惑,辦事才能真正利益人民,不使人民受害。
「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務」,專力,能集中力量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民之義」,就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等十義,這就是老百姓最重要的事情。「敬鬼神」,在宗廟祭祀鬼神時,要存著敬畏的心,感受鬼神之祖先就在眼前、就在左右四周,不敢茍且隨便。「遠」,不是對鬼神故意離得遠遠的,而是不敢狎近。祭祀祖先,是為了報恩、不忘本。假使只想禱告求取利益,或是放肆不恭敬,就是狎近褻瀆,侮慢了鬼神。「可謂知矣」,真能教民十義,敬畏鬼神,這才是智慧的抉擇。
「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仁」是能將人民看作是自己的親人,好好的厚待他們。仁者要「先難」,把人民所遇到的艱難,列為優先而急著先去處理,自己勞苦也在所不惜。「後獲」,事情完成後,自己才安心接受應有的功祿,並不是自命清高,決不領取功祿。宋朝范仲淹先生曾自勉:「先天下之憂而憂」,天下百姓所憂愁的事,先替他們憂慮、謀畫、解決;「後天下之樂而樂」,等天下百姓安居樂業後,自己才隨著快樂起來。這是多麼令人由衷感懷的仁慈長者!
李栖筠是唐朝時代的人,從小莊重不多話,喜歡讀書而且能貫通無礙,被人稱讚具有宰相之才。他獎勵善事,更樂於接受別人指出他的缺點,所以得到當時讀書人的敬重。在擔任常州刺史時,遇到乾旱,他盡力疏浚溝渠,設法引水來灌溉農田,當年收成反而大好。又鍥而不捨的,將危害多年的山賊拘捕到案,使百姓不再擔憂受怕。又建立學校,在課堂裡畫上孝順友愛的典範,訓示學生們見賢思齊。並藉著鄉飲酒禮的聚會場合,勸勉百姓力行五倫十義。常州因此大治,朝廷多所獎勵,當地百姓特別感念他,為他立碑頌揚他的德政。
自己肯力行十義,並檢點身心,能慎獨無愧。並時常培養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胸懷,才不枉孔子對問智又問仁的一番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