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影寺慧遠大師             ●如 實

    
    淨土宗初祖
── 東晉廬山慧遠大師,多數人熟悉;而隋代淨影寺也有一位慧遠大師,就不太熟悉了。初讀《無量壽經義疏》,看到是淨影寺慧遠大師義疏,以為就是淨土宗初祖的慧遠大師,仔細一查才知忽略了「淨影寺」三個字,原來就是以「淨影寺」三個字來區別「廬山」慧遠大師。
    淨影寺慧遠大師,是我國南北朝末年至隋朝初期的一位高僧,後人將他與天臺宗祖師智者大師,和三論宗創宗者吉藏大師,合稱為「隋代三師」。
    根據唐朝道宣法師的《續高僧傳》卷八記載,淨影寺慧遠大師,俗姓李,敦煌人,出生於建州高都郡(今山西省高平市)。幼年喪父,依靠叔叔教養。因高都南靠北魏都城洛陽,而洛陽當時有佛國之稱,慧遠出生於沙門眾多之地,三歲時,每見沙門,則愛重崇敬,有心樂出家的傾向。
    十三歲時因緣成熟,辭別叔叔,前往家鄉附近的澤州東山古賢谷寺,依僧思禪師出家。僧思禪師「練行高世,眾所宗仰」,向慧遠說:「汝有出家之相,善自愛之。」慧遠在僧思禪師處受學了三年,每以經中大義問師。僧思禪師深知慧遠成長後,必會成器。於是在他十六歲時,命他隨湛律師,到東魏都城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北)參學。
    鄴城是三國故地,六朝古都。當時,北魏剛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洛陽許多寺院的僧尼團眾,跟隨著東魏朝廷遷到鄴城,於是佛徒雲集,高僧輩出,成為北方最大的佛教中心。譯經家菩提流支、佛陀扇多、月婆首那等,都於這個時候前往鄴城譯經。
    慧遠師在鄴城,大小經論,普皆博涉,而偏重大乘。四年之後,年屆二十,按僧制受具足戒,成為一名具戒比丘。受戒後,為使戒行更臻圓滿,即向曇隱律師學習《四分律》。曇隱律師是慧光大師的弟子,也是慧遠師的證戒師之一,精解律藏、持律無虧,有「通律持律,時唯一人」之譽,慧遠師在其門下學行大進。
    依律,比丘受具足戒後得五年專學戒律,所以學律五年。學律後,習教於國統(當時的高級僧官名)法上法師(也是慧光大師的弟子)座下,大小二乘經論無不博涉。連續的篤學七年,「儀止沖和」、「戒乘不緩」,於三十二歲時,回到故鄉高都青化寺,開始弘法。他一回到故鄉,立即受到四眾弟子的歡迎慶祝,主動出資建立講堂,禮請說法,山西、河南一帶的讀書人或平民,都有共榮向佛的法喜。
    北周武帝下詔滅佛,根據三大理由:一、真佛無像,凡是經、像,盡皆廢滅。二、寺塔靡費資財,全賜予王公諸侯使用。三、沙門不孝不敬,悖逆之甚,國法豈容,全部斥令還俗。當時的僧眾畏懼武帝權高位重,一意孤行,所以都採取沈默的態度。唯五十二歲的慧遠師,勇敢地站出來和武帝對答抗辯,旁人為他緊張不已,他卻「神氣巍然、辭色無撓」,令人感動落淚。然而諫言最終是無效,武帝仍執意滅佛。禁佛後,北方的寺院、經書、佛像幾乎滅絕,僧眾多逃奔江南,慧遠師則隱居在汲郡西山(今河南省),仍然勤道無倦,且更堅此百忍、不廢初心。

   
 
 (
北周武帝下詔滅佛,慧遠大師勇敢地站出來抗辯。)

    周武帝崩後,次年周宣帝繼位,漸解佛禁,慧遠師才受請開講於少林寺。
    隋朝統一天下後,隋文帝崇尚佛教。慧遠師奉敕入住京師大興善寺,四方從學者極多;因大興善寺不敷使用,遂另建淨影寺,於淨影寺講說《涅槃經》、《十地論》等,法化十分興盛。
    慧遠大師圓寂於淨影寺,世壽七十。往生之前,端坐正神,相如入定,侍者不覺已往生,忽聞室有異香,懷疑之間,才知師已氣盡。隋文帝聞訊,痛嘆國失二寶,因與內史令李德林同月而喪。
    慧遠師一生弘法無倦,勤於著述,依《續高僧傳》中記載:「所流章疏五十餘卷,二千三百餘紙,紙別九百四十五言。」這在古代僧人中是少有的。又「四十年間,曾無痾疹,傳持教導,所在弘宣,並皆成誦在心,于今未絕。」這也是具足福慧之德,古來非常少有。

   
  
(
隋文帝禮請慧遠大師,入住京師大興善寺,四方從學者極多。)

    現今留傳下來慧遠師的著述有:《大般涅槃經義記》、《維摩經義記》、《勝鬘經義記》(殘存二卷)、《無量壽經義疏》、《觀無量壽經義疏》、《溫室經義記》、《仁王經疏》(殘存一卷)、《十地經論義記》、《大乘起信論義疏》、《地持論義記》、及《大乘義章》。
    《無量壽經》古代的註解甚少,幸有慧遠師的義疏,科判、釋義非常明晰,為後人研讀的明燈。慧遠大師的《觀無量壽經義疏》,在智者大師的《觀無量壽經疏》中,有許多文義相通之處,顯示此書頗為精闢。
    《大乘義章》則是慧遠師唯一的自著,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佛教著作,詳細解釋佛教各個基本觀念,內容分成五聚:教法聚、義法聚、染法聚、淨法聚、雜法聚,唐代道宣法師稱:「佛法綱要盡於此焉,學者定宗,不可不知也。」此書至今仍常被引用、參考。
    《大乘義章》,很容易與《大乘大義章》混淆。《大乘大義章》是輯廬山慧遠大師與鳩摩羅什往來論述的書信而成,都是由廬山慧遠大師提出問題,鳩摩羅什回答。若想瞭解第五世紀初中國般若思想,這是不可或缺的資料。
    因讀《無量壽經義疏》受益甚多,引發進一步了解淨影寺慧遠師一生的行持。感受到篤學修行、精通文理、弘揚教義,勇於護教,令人景仰;留下的著述對後人研究教理時,有豁然開通,啟迪之功,令人折服,真不愧是「隋代三師」。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