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公開示老實念佛淺說(上)
            --紀念雪公恩師西歸卅周年       ●智果

  (一)「老實念佛」緣起

明末淨宗八祖蓮池大師,臨終前為弟子開示云:「大眾!老實念佛,毋捏怪,毋壞我規矩!」(見憨山大師作《雲棲蓮池大師塔銘》)

民初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一生之教化,可以四句概括,即「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深信因果,老實念佛」。

印祖〈復卓智立居士書〉云:「念佛一法,唯死得下狂妄知見,方能得益。任憑智同聖人,當置之度外,將此一句佛號,當作本命元辰,誓求往生。縱令以死見逼,令其改轍,亦不可得。如此才算是聰明人,方才能得實益。否則由多知多見,不能決疑,反不如老實頭,一無知識者,為易得益也。」謂將此一句佛號,當作本命元辰,誓求往生,不再這山望那山高,此即「老實念佛」也。

 (二)印祖雪公道緣

 印祖是雪公皈依師,雪公於民國二十年(四十二歲)通信皈依印祖,賜號「德明」,爾後數年間,與印祖請示法要,郵遞頻繁。三年之後,雪公特於公餘之暇,由山東南下,前往蘇州報國寺,參謁印祖。當時印祖正在閉關,特別接見雪公。只見關門之間,探出半身,導師金容,安重如山,此時雪公心靈,即同見了阿彌陀佛一樣,急急磕了三個頭。

印祖命坐,咳嗽了兩聲,印祖遂不問自說,將這兩、三年來,雪公請教印祖的信函,一字一句,有條有理,層次分明的提出來。當時雪公十分驚訝,印祖門下弟子,不下十萬人,怎麼對雪公來信的內容,記得那麼清楚!

印祖與雪公,師弟二人,志趣相投,在關房裡,談宋儒闢佛的弊端、談為學應以德為本,又談社會風氣,慨歎世道淪沒……,一直到中午十二點,德森法師來招午齋。印祖遂囑咐德師曰:「飯後教德明(雪公法名)再來……。」就這樣,印祖與雪公幾乎談了一整天,直到德森法師,又派人來招吃晚粥時分,雪公才向印祖頂禮告辭。臨別時,印祖又對雪公說了一句:「回去好好念佛!」(以上參見雪公之︿印光大師圓寂十周年紀念回憶錄﹀)。

何謂「好好念佛」?即是每日二六時中,宜多注意念佛、認真努力念佛、至誠懇切「老實念佛」也。


 
印祖將這兩、三年來,雪公請教印祖的信函,有條有理,層次分明的提出來。

(三)正釋老實念佛

 雪公《佛學問答類編(續編)》載:

志西問:「弘一大師勸人『老實念佛』,怎樣才算老實?」

雪公答:「真信不疑,發願往生。苦樂順逆,概不退轉。再聞他法,亦不改修。奇異境界,心不妄求。佛說一心,功到自成。此即老實念佛也。」茲分科如次:

謹依科判,略釋於後:

 (甲)別明三資

 所謂「老實念佛」者,即是指淨土行者,必須具足真信、切願、持名,三種資糧也。

(初)真信

 何謂真信?曰:「真信不疑」,對於佛的言教,至誠懇切的相信,內心絲毫不起疑惑,謂之「真信」,真信不疑什麼?若依蕅祖之《彌陀要解》廣說有六種(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今以篇幅故,只說其一,即「信他」。「他」指誰?指釋迦如來、彌陀世尊、六方諸佛。

1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語--深信釋迦如來所說《阿彌陀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決非欺誑騙人的言語。即當深信經上所說的「二有」--實有極樂世界、實有阿彌陀佛。

2信彌陀世尊,決無虛願--深信阿彌陀佛的前身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座下,所發的四十八大願,決非虛妄不實、不能兌現的空頭支票!而是願願圓滿,方成正覺。

3深信六方諸佛,決無二言--二言,猶異言。深信六方(唐譯本為十方)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諸佛舌相,既廣且長,柔軟紅薄,能覆面至髮際。《智論》八云:「舌相如是,語必真實」),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你們一切眾生,聽到阿彌陀佛所成就的「橫超三界,不俟斷惑」等不可思議功德,都要深信、稱讚,依教奉行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對於一切眾生,有莫大的利益,故能感動十方諸佛,悉皆異口同聲,稱揚讚歎,保護憶念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上來略釋「真信」一科已訖。

 (二)切願

 何謂切願?曰:「發願往生」,即由前真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佛決無二言,而至誠懇切發願往生西方,所謂「厭離娑婆,願生極樂」,亦即觀娑婆世界之「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而厭離之!而對西方極樂世界之無有三苦八苦,但受蓮華化生、壽命無量、上善俱會、所求如意之樂,生起欣求之心!吾人若能把這種欣厭、取捨之心,做到極處,則吾人身心,今雖仍處娑婆,但卻已非娑婆之久客,而是極樂蓮邦之嘉賓矣!上來略釋「切願」一科已訖。


「老實念佛」者,即是指淨土行者,必須具足真信、切願、持名,三種資糧也。

 持名

 何謂持名?即由前真信、切願而執持四字(阿彌陀佛)或六字(南無阿彌陀佛)洪名也。持名之要訣為何?約四點說明:

1)八風不動--曰:「苦樂順逆,概不退轉」,謂真信切願,執持彌陀名號者,不論遇到逼迫身心的痛苦境界,或身心舒適的快樂境界;又不論遇到順心如意、或忤逆不順的境界,其持名念佛,求生西方淨土的信念、決心,始終屹立不搖!此即所謂「八風不動」是也。

親光菩薩之《佛地經論》卷五云:「世間諸法,略有八種:一利二衰三毀四譽五稱六譏七苦八樂。」以上八法,為世間之所愛憎,能煽動人心,故以風為喻,稱為「八風」。

《止觀輔行》卷廿二云:「八風祇是四違四順」,如下表所示:

《思益梵天所問經》卷一云:「利衰及毀譽,稱譏與苦樂,如此之八法,常牽(拘束牽絆)於世間。」吾等若能於苦樂順逆境中,心皆安住於萬德洪名--「南無阿彌陀佛」之上,二六時中,不為八風所惑,則「蓮池有分,非君莫屬」矣!上來「八風不動」即持名念佛之第一要訣也。

2)見異不遷--曰:「再聞他法,亦不改修」,修持念佛法們的人,後來再聽聞到其他法門,決不見異思遷--這山望見那山高!

淨宗十二祖徹悟大師《語錄》卷上云:「若正修淨業時,倘達摩大師(中國禪宗初祖、西天二十八祖),忽現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禪,汝但捨置(放下)念佛,吾即以此禪授汝!』但當向祖師作禮,謂:『我先已受釋迦如來念佛法門,發願受持,終身不易。祖師雖有深妙禪道,吾則不敢自違本誓也。』」

又云:「縱或釋迦如來,忽爾現身,謂曰:『吾先說念佛法門,特一時方便耳。今更有殊勝法門,超於彼者,汝當且置念佛,吾即為說勝法!』亦祇可向佛稽首,陳白:『我先稟受世尊淨業法門,發願一息尚存,決不更張(更改、變動)。如來雖有勝法,吾則不敢自違本願也。』」

「雖佛、祖現身,尚不改其所信,況魔王、外道,虛妄邪說,豈足以搖惑(動搖迷惑)之耶?」上來「見異不遷」即持名念佛之第二要訣也。

3)勿求異相--曰:「奇異境界,心不妄求」,淨土行者,其心決不非分要求奇怪、特異的境界現前,不強求要看到佛放光加持、或四色蓮華現前等異相。民國四十年代的律航老法師,在其所開示之「念佛四不」中,有一則叫「不希瑞應」,不希求祥瑞的感應。謂淨土行者,只求一句佛號,口中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心中記得清清楚楚。決不妄求奇異境界!

印祖在《復陳士牧居士書》云:「所言深益(念佛深厚的利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當在往生西方上認定。(中略)凡念佛人,但宜至誠懇切,一心正念,絕不妄想佛境界之事。(中略)不見佛、不見境界,亦了無所欠。心未歸一,急欲見佛見境界,勿道所見是魔境,即真係佛境,以心妄生歡喜,即受損(謂生歡喜退惰)不受益矣!當以至誠念佛為事,勿存見佛境界之心」云云。

又印祖在回復弘一法師書亦云:「於關中用功,當以專精不二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議感通。於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急躁、莽撞之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後,定有感通,感通則心更精一(精誠專一),……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或致起諸魔事,破壞淨心」云云。上來「勿求異相」即持名念佛之第三要訣也。(待續)


若能於苦樂順逆境中,心皆安住於南無阿彌陀佛」之上,不為八風所惑,則「蓮池有分,非君莫屬」。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