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雪公的故鄉濟南──佛峪與龍洞   弘安


    報恩塔

雪公在《雪廬詩集》中收錄的第一首詩就是〈佛峪三首〉。下有實美師叔注:「峪在歷下城東三十里,為邑名勝,其西龍洞山,別具奇秀。」佛峪就是山壁上佈滿佛雕的山谷,在宋代就已成為遊覽勝地。清代著名學者孫星衍還詠詩贊嘆:「我遊龍洞驚奇絕,畫不成圖口難說。」而雪公往生三十年中,一批又一批的蓮友,一年年地前往濟南探訪,竟都無緣得知佛峪身在何方?

二O一五年五月,臺中佛教蓮社為收集雪公在濟南與莒縣的相關資料,筆者參與前往,出發前在網路上,發現了佛峪與龍洞的照片資料,驚嘆不已。幾經聯絡,得知該景區是無法前往的駐軍要地,失望之情,難以言喻。五月在濟南十天中,雪公濟南家屬,一再設法奔走以滿我們前往佛峪秘境的願望,果然奇蹟發生了。

李公子俊龍先生的賢婿,向上級申請,理由是:「家中老人,年輕時去過佛峪,晚年想再去看看。」上級竟然通過了。

我們承受著雪公的加持與護佑,一行人隨著百年前雪公的魂魄,得以走訪佛峪與龍洞。

龍洞峪與佛峪是兩條緊臨的山峪,海拔四四二米,是濟南最優美的風景區,有人稱它是濟南第一山,並取名叫做「龍洞山」。周圍千峰萬壑,四季景色各不相同,有秀山甘泉、奇岩邃洞、古寺佛塔、摩崖石刻與佛雕造像等,它集合了自然景色、人文古跡、神話傳說於一體,是濟南非常獨特的景觀。


          佛峪勝境牌坊

  雪公〈佛峪三首〉

石乳垂丹嶂,清溪帶茂林;峰迴斜徑續,木合午天陰;
  再躡雲霞境,漸聞鐘磬音;紅塵回首憶,不省入山深。

俯瞰驚無地,昂頭僅有天;亂流沙際漲,古殿岫中懸;
  鳥跡衝花雨,泉聲入篆煙;西山龍窟近,好與護安禪。

鼓音收貝誦,娟月上弦清;星傍群峰住,靄連千澗生;
  松篁涼欲滴,樓閣靜無聲;人世俱暝色,琉璃一炷明。


          東佛峪摩崖石壁

  佛峪勝境

 時值春末夏初,一踏上佛峪的景區,四面環山,山不高而林木蔥郁,山花爛漫,空氣十分清新,雖是人煙稀少,而蟲鳴鳥叫,此起彼落,卻也熱鬧無比。

我們來到了「佛峪勝境」牌坊下,趕緊拿出《雪廬詩集》,一面對照雪公〈佛峪〉詩中的字字句句,推敲著百年前年輕雪公遊佛峪的意境。

在「佛峪勝境」牌坊的後方,百年前是有寺廟名般若寺,是距今約一四OO餘年的古老寺院,可惜隨著歲月更替,社會變遷,現已成了廢墟。所以「古殿岫中懸」是看不到的歷史遺跡了。

從「佛峪勝境」牌坊拾階而上,寺院的西側,有一段長約百米、高數十米的新月形台地,台地兩側一邊是石壁一側是懸崖,在石壁邊我們找到了詩中的「石乳垂丹嶂」的石乳十分壯觀,另有石花、石幔等。丹嶂應是指泛紅的崖壁。

隋唐時期,在這片崖壁上刻造了佛像二十餘尊,另有三十餘則大小題記。最高處的峭壁十分險峻,難以攀登,因而這上面的佛像並未遭到破壞,至今仍然完美無損,色彩分明,類同敦煌石雕,題記也都清晰可辨。這新月形台地旁的石壁,就是佛峪的主要精華景觀。

濟南有兩處相似的新月形台地崖壁,崖壁上都刻滿佛雕。此處又名東佛峪,另西佛峪,則在雪公安葬的玉函山的半山腰上,西佛峪也是佈滿隋唐摩崖造像群,也有佛峪寺廢墟,和隋朝的石碑佛雕等,可惜被破壞得相當嚴重,且無人看管與整理。

沿著林蔭小徑前行,我們進入了佛峪的另一個景區,遠遠就看到小山峰上,危岩孤立,峰頂為平臺,可以攀爬。臺上有亭,四周山崖綠縈翠繞,名曰「環翠亭」,又名「聽瀑亭」。此處可印證「俯瞰驚無地」的詩句。亭東側崖上,有一名泉,稱「林汲泉」。其北側六十餘米處,懸崖壁立,壁上還有數個山洞,山泉水從崖頂飛流直下,形成瀑布。有巨有細,噴珠飄練,跌落在崖前澄澈的清潭內,而後漾溢而出,流淌在彎彎曲曲的峪谷中。若有山風吹來,聽說林聲、泉聲交織一起,轟轟作響。想必「泉聲入篆煙」就是描寫這裡吧!畢竟詩人的眼,不同於你我的眼。大夥兒徜徉在雪公的家鄉,怡樂地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對〈佛峪〉詩,只能慢慢咀嚼和體會了。


山泉水從崖頂飛流直下,林聲、泉聲交織一起,轟轟作響,想必雪公「泉聲入篆煙」就是描寫這裡吧!

  西山龍窟近 好與護安禪 

接著我們走訪龍洞峪,聽說龍洞山是濟南最險峻的山,因山勢曲折,道路蜿蜒,常常發生困人事件,這與此處地形特殊有很大的關係。景區內又藏有多處的山澗,加上早晚很容易起霧,經常令人迷路。龍洞峪是很原始,沒有現代人工痕跡的野景區。龍洞的西峰懸崖上有個天然石洞,傳說為神龍蟄居之處,因此名為「龍洞」。

大量的摩崖佛雕群,集中在北邊洞口以及洞外的石壁上。有隋唐和元代的佛菩薩、天王、力士以及禽獸等造像,雕刻手法各不相同,造型多變,神態各異,展現了各個時期不同的藝術風格。

龍洞內還有一個主洞,呈天然穹窿狀,就像巨鐘覆蓋一般,這裡保存了東魏天平四年(西元五三七年)的造像七尊。均為站立式的凸出浮雕,其中高達四米的大佛有三尊,寬衣博袖,風格古樸,法像十分莊嚴。

這正是雪公〈佛峪〉詩中所言的「西山龍窟近,好與護安禪。」一行人看見如此莊嚴的法相,口中不禁誦念著虔誠的佛號,問訊禮佛。

這是雪公帶著大家飛越臺灣海峽,來到的有佛的地方,石壁上竟然還是法像莊嚴的西方三聖接引像,令大家法喜充滿,感動萬分。


(雪公帶大家來到的有佛的地方,石壁上竟然還是法像莊嚴的西方三聖接引像。)

  江北第一景

在龍洞的下方,原是宋代古剎,壽聖院的遺址,又名龍洞寺。如今也只剩下遺址碑記了。

龍洞口的對山就是龍洞峪最精華的雄偉石壁「錦屏崖」,錦屏崖縱橫百米,就像一面天然的屏風,崖上翠柏懸生。宋代的蘇軾、蘇轍、范純仁,元朝的趙孟頫、明代的李攀龍等名人,都曾經來到此處遊覽,並留下了許多優美的詩文。

錦屏崖上鑿刻有「白雲無盡」「錦屏春曉」等大字,氣勢磅礡、雄渾樸茂。其中有光緒二十二年濟南名士柳文洙所書的「壁立千仞」,僅筆劃內就可容納一人,堪稱濟南的「榜書之宗」。聽說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也曾來龍洞遊覽過,並讚此為江北第一景。

崖壁上還有「金瓶」和「銀瓶」兩個洞,聽說每逢立春這一天,便會有陽氣從洞中沖出,並發出悠長的吟嘯,所以被稱為「錦屏春曉」,也被列為「濟南八景」之首。美不勝收。

   眺望報恩塔

 往下走就是壽聖院的遺址。東側有一高崖,名叫鷲棲崖,在崖巔矗立著一座七級方形石塔,建於北宋政和六年。高約十米,塔型質樸簡潔,整體外觀仿照西安大雁塔,名報恩塔。

傳說有一秀才進京趕考,路過龍洞壽聖院時疲勞暈倒,幸得一老和尚相救,中舉後回來報恩,老和尚已經圓寂,於是修塔報恩。

千年來,這宋代的報恩小塔,一直靜靜地矗立在這千山萬壑的龍洞山中。因雪公我們前來探訪濟南佛峪與龍洞,眺望著報恩塔(見封面),心中感慨萬千,古人說:「承恩容易報恩難」,我們要建多少座報恩塔,才得以回報老人家的法乳深恩啊?


         錦屏崖上翠柏懸生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