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路遠,學佛青年當急奔前程
   ——感懷雪公太老師育仁不倦,嘉惠後學

                                山東大學尼山學堂 林詩叢


  明倫講座佛曲課上,《佛教青年》輕快活潑,大家的歌聲慷慨有力!雪公太老師曾教導我們:「年輕人不可有衰喪氣。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至死不變,強哉矯。越是困難,越要振作。」

人生最大的幸運,莫若聽聞世間、出世間的大道,並在求道的過程中,有善知識的提攜。學生真的非常幸運,能來到臺中蓮社,聽聞雪公的儒佛大道,有蓮社師長的教導和提攜,讓年輕的自己,對未來充滿理想、感到篤定。真的很感激!

最初瞭解雪公對蓮社子弟的恩情,是在去年暑假的一次聚餐中。那次聚餐因緣是雪公的長孫女李珊老師專程從濟南趕來參加暑期明倫講座。蓮社為了歡迎她,宴請蓮社各位師長,大家齊聚一堂,共同緬懷雪公的昔日往事,詩叢也有幸參與,見證了這一幕。

永遠無法忘記,那天宴會上受雪公教化的師長們講起雪公生前之事,眼中閃爍著的淚光。他們爭相握著李珊老師的手,彷彿是握著雪公的手,都說老師最疼愛自己。座中一位師長,把雪公詩集寫成歌譜,當場為我們演唱,情到深處,還有人唱和。「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他們互相攙扶著,眼神堅定,望向遠方,那是雪公教他們的調子,現在也要原原本本的唱給我們聽。

席間,另一位師長還為我們模仿雪公上課時的神態,生動至極。看著這些已為人師的前輩,一提起雪公的恩德,又回到當年青澀學子的模樣,恭恭敬敬,讓原本一無所知的詩叢,在那一刻,也被這深厚的師生情懷完全濡染。原來,師長們年輕時都經過大專明倫講座的洗禮,從而奠定一生學佛的根基。明倫講座是雪公為接引年輕人學佛、培養未來人才,在臺灣首創的大專活動,可見雪公很重視青年學佛!


(蓮社的師長們,年輕時都經過大專明倫講座的洗禮,從而奠定一生學佛的根基。)

有先師的殷切盼望,我們青年後學一定要勇敢挑起「為往聖繼絕學」的重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在越來越墮落的末法時期,青年學佛,竊以為有兩大地方最為關鍵:一是不退轉,二是解行並進。

一O五年寒假講座中,為我們上《淨土導言》的吳希仁老師感歎道:「剛開始學佛的同學啊,精進得不得了,聽聞佛法,法喜得不得了,每天念佛拜佛,佛就在眼前。學佛兩年呢,佛就在西邊,開始有些懈怠了,但卻還是掛念在心。學佛三年以至十年,佛就消散雲間了。實在太可惜。我說這話,是因為每年都有來參加講座的同學,看過的人多了,就知道真正能堅持到底的人實在太少了。」

聽到老師這番感嘆之言,實在辛酸。初發心的菩薩,猶如魚子與庵摩羅花,容易懈怠,容易退轉。尤其是處於越來越墮落的末法時期,誘惑我們的外緣實在太多。只有統合堅定的信念、強大的願力與切實的行動,才能讓我們「逆流而上」。

記得來參加明倫講座前,要先填一張報名表,其中一個問題曾讓詩叢陷入沉思——「請問您的研學志向是:研教、念佛還是解行並進?」第一次參加前,學生填的是研教,僅把佛學當作一門學術來接觸,喜歡研究教理。每一次參加完研討都充滿法喜,但在念佛、拜佛、誦經等功課上顯得怠慢。原因有二:一是不理解這些功課的意義,二是這些功課和研教相比,顯得無趣。但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生才知道,功課是幫助我們獲得「戒定慧」中的「定」功夫,並且讓我們當下體證「全心是佛」、「體即法界」。之前所說的原因全都成了藉口。

在閱讀《學佛淺說》時,王博謙居士的論述,更是讓學生臉紅羞愧:「佛學與學佛本是一事,本不可心生分別。但是當末法時代,往往有一種慧業文人,單講佛學不去學佛;說得天花亂墜,還是無補身心,這也是一種末流之弊,不可不趕緊糾正的。」這不正指的是光說不練的自己嘛!因此往後參加講座,便果斷填下「解行並進」這個選項,希望可以用佛法修心養性,並非僅僅研習佛經的義理。

儘管沒有因緣可以直接親近雪公太老師,十分遺憾,但同時也非常榮幸,在紀潔芳老師、李珊老師的引領下,詩叢參加了最近兩期的明倫講座,沐浴於雪公的儒佛遺風中,開啟與蓮社的不解之緣。真想在蓮社一直學下去,不要再換人生課題了!

時光倏忽一瞬,雪公太老師已經往生三十週年。感懷雪公育仁不倦,嘉惠後學。吾輩青年當勇猛精進,急奔前程,以報雪公提攜之恩。


(聽了講座的課程,從原本只好研學,轉而體悟做功課的意義,不再光說不練。)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