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簡說(一六)       文:子圓  圖:宜倫

    
   述而第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三個人同行,其中必有可作為我師法學習的地方。選擇其中善的行為就順從學習,選擇其中不善的行為就自我改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代表多數,不限三個人。「三人行」,同行的三個人遇到事情,就會表現出各種言行舉動。「師」,效法。會學習的人在這些言行舉動當中,必能找到效法學習的地方。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者」及「不善者」,本章是指表現出的言行舉動有善的或是惡的,不是指善人或惡人。因為一般人很少是全善或全惡的,常常是有善有惡的,這樣就比較符合常理,對於肯學習的人,只要他留意觀察,就可以辦得到。假使選擇了善的言行,進而順從學習,就如同身邊有位老師教導一樣;假使選擇不善的言行作為借鏡,自己有過則改,無過則自我警惕謹慎,也如同老師隨旁鞭策一樣。

古代聖王大舜, 在位時天下太平,百姓享受著真正的安居樂業,是孔子心目中內聖外王的典範,如此德能是天生的嗎?舜在即位之前,還是平民百姓時,曾經在歷山耕田,是居住在深山之中,四周的環境都是樹木和岩石。每天相處的,也多是鹿群、山豬等等野生動物,簡直和深山裡的野人差不多。但是,舜一聽到一句善言,或是看到一件善行,就歡喜踴躍,猶如決口的大江水一般,澎湃洶湧,什麼障礙也擋不住他,奮力勇猛學習,絕不停止。因此德學愈積愈厚,一般人更難望其項背呀!

《書經》云:「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所處的環境中,自己謙虛善於學習,如同得到許多老師的教導,隨時隨地自我充實,就能成材,擔當起利益大眾的領導人;反之,總認為別人都不如自己,就會自取滅亡。善於學習,不斷的學習正是君子的本色!


(舜聽一句善言,或見一件善行,歡喜踴躍,奮力學習,因此德學愈積愈厚。)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