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簡說(一七三)       文:子圓  圖:宜倫

      述而第七

  子曰: 「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 得見君子者, 斯可矣。」子曰: 「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 得見有恆者, 斯可矣。亡而為有, 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孔子說: 「聖王我現在不能見到了,能遇見讀聖賢書、守仁義的天子諸侯,那就好了。」孔子又說:「樂於行善的天子諸侯,我現在不能見到了,能遇見有恆常德行的天子諸侯, 那就好了。本來是沒有的,卻裝作有;本來是空虛的,卻裝作充實飽滿,本來是貧乏欠缺的,卻裝作豐盛還有剩餘。這種虛偽假裝是很難做到有恆的。」

「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本章的「聖人」、「君子」、「善人」,特指在位的天子或諸侯,不是只就德行上來說。如果只就德行來說,孔子曾稱讚子產、晏平仲、學生子賤是君子,那怎能說孔子沒有見到君子呢?「聖人」的智慧無所不通,能成就自己,也能成就大眾及萬物。古代的堯王、舜王、禹王,就是聖王,而春秋五霸, 就不夠資格稱為聖君。「君子」是言行大都合宜適當,但是還未達到自在安然。智慧思慮也大都合宜妥當,但是還未達到周密,學聖賢書,有德行,唯尚不及聖人境界。

「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善人」是心善良,喜歡做善事,但是未能依照聖人之道來學習實踐。「有恆者」是絕不做壞事,能夠恆常保持這樣的德行。三國時,劉備訓勉兒子的遺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小惡不做,且進一步,做小善保持有恆,就能成為善人。

春秋時,宋景公三十七年,天空中的「熒惑」星守在心星的位置。依照當時的占星,心星是對應宋國的疆域,也就是災難將要降臨宋國,當時宋景公感到很憂心。

負責占星的子韋就稟告景公:「可將災難都移到宰相身上。」景公說:「不可!宰相猶如我的股肱四肢一樣重要。」子韋說:「可移給老百姓。」景公說:「不可!我能當國君,是依靠著眾多的老百姓。」

子韋建議:「可移給年歲。」景公說:「不可!年歲饑荒,百姓生活困苦,我還能成為國君嗎?」

子韋讚歎:「上天雖然高高在上,卻能清楚的聽察到人間的一切,國君有善心,說了三句愛護人民臣子的話,災難應該會自動遠離。」

子韋隨後再占星,果然熒惑星已離開三度之遠。

「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要成為善人或君子,首先都必須從「有恆」學起。做不到「有恆」是有幾個毛病,必須了解並加以痛改。第一「亡而為有」,明明沒有的,卻用不正當的手段得到。例如:春秋時代,本身的爵位並非「公」及「王」,卻僭越身分誇大妄稱。第二「虛而為盈」,「盈」是滿的意思,虛有其表卻詐現完美飽滿。第三「約而為泰」,「約」是貧乏而不足。「泰」是寬裕而有餘。以上三種狀況,都是虛誇不篤實,學者應該切戒警覺。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