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三十頌研究(二二)        智 果


 

《成唯識論》十,論述圓鏡智等四智心品,分為九門:

(一)出體-辨四智差別。

(二)相應-辨得智名所以。

(三)以體攝用-謂四智總攝佛地一切有為功德(因緣所生之功德)皆盡。

(四)轉何識得何智門-謂轉有漏八七六五識相應心品,如次而得圓鏡智、平等智、妙觀智、成作智。

(五)轉識得智位次-即「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也。

上來五門,前已略述訖,今續說第六門,如次:

(六)種性本有始起門

略釋科名:

1.    種性-《瑜伽》三十五卷云:「種姓,亦名種子,亦名為界,亦名為性。」

2.    種子-依種子之生起現行而分,有二種子,即「本有種子」(「本性住種」)及「新熏種子」(亦名「始起種子」,謂無始來,數數現行熏習而有故。)

◎正說「種性本有始起門」:

《論》十云:「此四種姓,雖皆本有,而要熏發,方得現行。因位漸增,佛果圓滿,不增不減,盡未來際,但從種生,不熏成種,勿前佛德,勝後佛故。」謂此大鏡智等四智心品之種子,雖皆無始以來,含藏於八識田中,法爾而有,然而要依賴多聞熏習,及三種練磨(謂策發心,令其猛利,對治退屈,詳見《明倫》三四八期拙作)修習妙行(指十種波羅蜜多之行法),方得現起。

《證義》十,載一則問難:

難曰:「此四智本來具有,何必由五位(資糧、加行、通達、修習、究竟位)方得圓滿?」

答曰:「此四智種性,雖皆本有,良由二障所纏,未能發起。要藉資糧位中,聞大乘法,資熏擊起;加行位中,上下尋思(即以「萬法唯識」之觀點,觀察諸法之名、義、自性、差別,唯意言境,依識假立,虛幻不實,了不可得);於初地時,方得現行(六七因中轉)。在修道位,漸漸增長;至究竟位,方得圓滿(五八果上圓),不增不減,盡未來際。」

《自考》十亦云:「(此四智)雖從種生,熏有勝劣,六七因位漸增,五八果上圓滿。」

《音義》十問云:「何以佛位不增不減耶?」

答云:「(圓滿佛果)但從(本有無漏)種生,不熏成種故,若更熏種,則前佛熏多似優,後佛熏少似劣。故《成唯識論》十誡云:『勿前佛德勝後佛故』,謂佛之果德,平等平等,決無前後勝劣之別。」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三云:佛佛四等,謂諸佛如來,名字、言語、現身、說法,平等不二:

一者字等,三世諸佛,等稱為佛也。

二者語等,三世諸佛,等以六十四種之梵音,演說正法也。

三者法等,三世諸佛,等得三十七之菩提分法也。

四者身等,三世諸佛,等有法報化之三身也。

以此四等而顯佛佛道同也,何用熏為?

◎結語

蕅祖《唯識心要》云:「種皆本有者,性德也;熏發現行者,修德也。因位(修行佛因之位,即自發心至成佛之間也)漸增者,全性起修,無差而差也。佛果圓滿,不增不減者,全修在性,差而無差也。所知障如冰,四智品如水;所知障如月之黑,四智品如月之白。冰還成水,濕性何殊?白月漸圓,月體不動。性相不二之旨,於此亦可思矣!」

上來「種性本有始起門」已略釋訖。

(待續)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