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簡說(一七六)    ●文:子圓 圖:宜倫


    述而第七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互鄉這個地方的人,很難和他們交談。其中有位童子來求見孔子,孔子接見了他,孔門的學生卻感到疑惑。孔子就對學生們說:「肯求上進是我讚許的,退步不肯為善,我就不讚許了。哎!何必太過拒人於外呀!一個人肯潔淨自身恭敬求教,正應讚許他潔身上進的作為而加以教導。至於以後是否退步而故態復萌,就不能保證了!」

  「互鄉難與言, 童子見, 門人惑。」「互鄉」,是一個鄉的名稱,但無法確定在何處。「難與言」,互鄉的風俗淺陋,事情不管好壞,都固執己見,不合時宜。而且也不相信別人說的話,要和他們交流是很困難的。「童子」,是未成年的孩子。「見」,此處讀作「現」,用在晚輩求見長輩。童子求教於孔子,孔子接見而教導之,孔門學生認為童子難以受教,教導童子可能助長他作惡而已,所以產生了困惑。「與其進也, 不與其退也。」

  「與」,是讚許、肯定的意思。「進」,是去除惡行,而趨向善行。「退」,是退步不肯行善。孔子的教誨之道,是只要肯求上進,就應接納教導。

  「唯何甚! 人潔己以進, 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唯」,是語助詞。「甚」,是太過的意思。孔門學生拒人於門外,孔子覺得太超過了。「潔」,是清潔自己的身心,恭恭敬敬來求教。「往」,是從今以後。童子能潔身進取,恭敬求教,就必須教導。不可怕學了以後會退步,就不願意教。那天底下可教之人,還能剩多少呢?

  明朝大儒王陽明先生, 在他三十五歲時,被貶到貴州的龍場驛。經過九死一生,才到達遙遠偏僻的龍場驛。此處位於深山叢林當中,盡是毒蟲瘴氣,身邊所接觸的人,都是當地苗、獠等土著民族,言語不通、文化低落。陽明先生面對他們,不但不嫌棄,更加因俗化導,使大家和樂共處。當地人民便主動伐木建屋,讓先生安穩的住下來,和他們一起生活。

  孔子是萬世師表,看每一個人的本性都相接近,不管背景及環境如何鄙陋及惡劣,都是可以教化的。有志為人師者,自應學習孔子的見識,開闊胸襟,把握教化的機會,推廣五倫教育,安己安人共沐祥和。

(圖說:孔子說:肯求上進是我讚許的,退步不肯為善,我就不讚許了。哎!何必太過拒人於外呀!)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