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三十頌研究(二二九)    ●智果


 

    正說

 

  (丙)妙觀察智所緣境

  《論》十云:「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緣一切法自相、共相,皆無障礙,二智所攝。」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亦云:「妙觀察智,能觀諸法自相、共相。」

  何謂自相、共相?

  自相者,乃共相之對稱,即指自體各別之體相,亦即不與他相共通者。換言之,若為自身所僅有之特殊體相,則為「自相」。如冰之冷、火之煖,皆為水火各自所有之體相,而不通於一切諸法,且於「冷煖自知」之外,亦無法以言詮表示之,是為「自相」。

  共相者,為自相之對稱,即指共通之相,亦即指不局限於自相,而與其他諸法,有共通之義相者,如苦、空、無常、無我等義,名為「共相」。

  《唯識自考》十云:「(妙觀察智)緣自相,即依他起(緣合則生,緣盡則滅之法);緣共相,即圓成實(諸法之本體,亦名法性,或名真如)。」

  《證義》十:「妙觀察智,觀一切法自相無礙,即依他起,是緣俗諦(即凡夫所見之世間事相,是隨順凡俗迷情之法,故云『俗』。其為凡俗之道理,決定而不動,故云『諦』),後得智攝。」

  又云:「觀一切法共相無礙,即圓成實,是緣真諦(即聖智所見真實之理性也,是離虛妄,故云『真』。其理決定而不動,故云『諦』),根本智攝。」

  上來妙觀察智相應心品所緣境,已略釋訖。

  (丁)成所作智所緣境

  《論》十:「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二師解)。

  初師云:但緣五種現境。何以故?《莊嚴論》說:如來五根,一一皆於五境轉(《述記》第一本云:「轉是起義」),謂如來(佛十號之一)之眼等五根,一一根都是在色聲等五種現境上轉起故。

  次師云:此品亦能遍緣三世諸法,(始能)不違正理(真理)。何以故?《佛地經》云,成所作智,起作三業諸變化事:

  如來身業謂「神變輪」──即佛之身業,能現種種神變,令諸眾生,生起正信故,名「神變輪」。

  如來意業謂「記心輪」──即佛之意業,能分別眾生之心理活動、根機之利鈍故,名「記心輪」。(《法苑義林章》六云:「記謂別識,識別彼心,名曰:記心。」)

  如來語業謂「教誡輪」──即佛之語業,能隨宜演說教法教示,令彼善生、誡勗令其惡滅。

  譬如《普曜經》第八卷十八變品第二十五,記載釋迦佛,為攝受大迦葉,以成所作智,起作身語意種種神變,決擇大迦葉之心行差別,終於度化三迦葉師資共千人,皈依佛陀座下,皆悉證得阿羅漢果之典故,亦可知矣!

  成所作智相應心品,若不能遍緣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諸法,而僅於色聲等五種現境上轉起,則不能如《論》十之前文所言「此心品為欲利樂諸有情故,普於十方示現種種變化三業,成本願力所應作事」矣!

  再者初師雖引《莊嚴論》云:「如來五根,一一皆於五境轉(起)」,然此心品,隨意樂力,或緣一法,或二或多。《莊嚴論》中,且一往(一次往來,意即僅就文字表面上作淺顯解釋,未進而發揮其深意)姑且先說如來五根,一一皆於色聲等五境上轉起,然不言唯爾(只是如此)。故不與次師之「遍緣三世諸法」相違也。

  釋唯後得智

  《論》十云:「隨作意生,緣事相境,起化業故,後得智攝。」

  《唯識自考》卷十云:「隨作意生者,隨妙觀察智作意引生,故唯後得。前三依心根故,二智所攝。後一依色根故,唯後得攝。」

  《音響補遺》卷十:

  問:「謂之後得者,根本而後生,前五既無根本,何有後得?」

  答:「是彼類故,同達彼故(此二智俱名出世道),俱無漏故。」

  蕅祖《唯識心要》十云:「釋亦二義,後義為正也。」

  上來第七「所緣何境界門」略說訖。

 

    第八緣境作用門

 

  《論》十云:「此四心品,雖皆遍能緣一切法,而用有異。」

  上來所言四智相應心品,雖然都能普遍緣慮一切諸法,然而其作用有別,總申用異也。

  《論》十又云:「謂鏡智品,現自受用身淨土相,持無漏種。」

  《百法鈔》云:「大圓鏡智(之用),攝自受用身,以含持(無漏)種子,親變根身,為眾色心,總所依故。」

  《論》十又云:「平等智品,現他受用身淨土相。」

  《百法鈔》云:「平等性智(之用),攝他受用身。返因立號,觀自他平等,現十平等身,行相勝故。」

  《論》十又云:「成事智品,能現變化身及土相。」

  《百法鈔》云:「若成所作智(之用)攝變化身,謂即此智,徧能成就昔時所作利他願故,現三種化身。」

  《觀佛三昧海經》云:「佛化身有三類:

  一大化身,為如來為應十地以前諸菩薩等,演說妙法令其修進,向於佛果,故化現千丈大身也。

  二小化身,謂如來為應二乘、凡夫,說於四諦等法,令其捨妄歸真,而得開悟,故化丈六小身也。

  三隨類不定,謂如來誓願弘深,慈悲普覆,隨諸種類,有感即應,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等。」

  《論》十又云:「觀察智品,觀察自他功德過失,雨大法雨,破諸疑網,利樂有情。」妙觀察智相應心品之用,為能觀察自己或他人之修功所得,或無意中所犯錯誤,於淨穢土,弘法利生,破除眾生之疑網,利樂一切有情識之眾生。

  上來第八「緣境作用門」已略釋訖。

 

    第九指例門

 

  《論》十云:「如是等門,差別多種。」像這「所生得」之大菩提,其差別門,尚有多種,此不繁敘。

  上來《成唯識論》十,論述大圓鏡智等四智心品,共有九門,已略述訖。

  《論》十云:「此四心品,名所生得」,此上四智心品,名修習位菩薩之「所生得」。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