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教觀略說講記(三十一)    ●吳希仁講述 ●智光懷德整理


    通教觀法

  其次介紹觀法(如講義十七),主要在介紹通教人修體空觀之後的情形。通教之所以名「通」,就是因三乘人共秉共學,他們所秉持的都是體空觀,故屬三乘共教。若是鈍根人就會通前藏教,若是利根人就會通後別、圓二教。前面所論的即是通前,跟藏教齊;另外又有通後,即通別、通圓,這就必須進一步論「被接」的道理。

  先看《綱宗》本文:「此教亦具三乘根性」,通教跟藏教一樣,具有聲聞、緣覺、菩薩三種根性之人,但是藏教的三乘是分別修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而分別以苦諦、集諦、道諦為初門;至於來到通教,三乘人就「同以滅諦為初門」。這如何解釋呢?因為他們所秉持的都是體空觀,所觀照的一切法,生滅即無生滅,不生不滅即是涅槃,即是滅諦,故說「以滅諦為初門」。

 

    鈍根但見空 利根兼見不空

 

  同樣是通教,學的人卻是有利有鈍,「然鈍根二乘,但見於空,不見不空。」鈍根的二乘人,他們用體空觀來觀五陰、十二入、十八界,這一切依報、正報諸法,當體即空,而悟入真諦,見到空性,但還無法見到空中有不空者在。

  「仍與三藏同歸灰滅」,既然如此,通教的果頭佛便與藏教果頭佛相同,最後都只證入真諦涅槃,灰身泯智,「故名通前」。這是通教的鈍根人修體空觀的情形。

  若是利根的通教人,「不但見空,兼見不空」,同樣是修體空觀,但是他的根性利,所以見到空的時候,就一空一切空,而且能進一步見到空中有不空者在。「不空」是什麼?「不空即是中道」,也就是天臺所立的中諦、中道法性,這是宇宙萬有的真實本體。

  講般若的人有所謂「三空」:第一「我空」,先把人我執空掉;第二是「法空」,其次把法我執也空掉,但這還不徹底;第三「空亦空」,你所見到的空也不能執著,這就是一空一切空,而真正徹底的空之中則有不空者在,不空就是中道實相。這是別、圓大教所詮釋的諦理,當他一見到中道實相時,「則被別圓來接」,就被別、圓教接走,而成為別、圓二教的菩薩。

  「故名通後」,「通後」就是被接,就在證到空理時,同時見到空中有不空,非空非有,強名為「中」,也就是吾人的真如佛性。至於如何「被接」法?還需要再做一些分析解釋。

 

    被接字義

 

  先說(甲)被接的字義。先講「接」的意義:「接」,有來接的人,有被接的人。「約應邊說」,就是指來接的人─佛;「約機邊論」,「機」是眾生,就是指被接的人,眾生的機緣一到,就會感招佛來應。佛如何應呢?被接的「被」,若是讀「去聲呼」,是「加被」〔ka-p1〕的意思。

  佛如何加被?就是講這些藏、通、別、圓的道理給我們眾生聽,給我們眾生種善根,將來善根種子起現行時,可以一聞千悟,這些道理就能通通貫串起來。例如「說圓中道,被而覆之」,因為希望眾生修圓教法門,所以佛講《法華經》,開權顯實,這講的都是圓中的道理。「被而覆之」,「被」就是加被、教化,通通給眾生蓋覆上去,灑下了圓教的種子,這就是「如來被下之義」。

  若就眾生這邊來論,「被」就要讀「上聲呼」,如此一來,「被接」的「被」就有蒙受之意,即通教利根的人就被別、圓教接去。如何接呢?那得用「點示接入」的方法。在通教人證到真諦理時,佛就為他指點開示空中有不空者在,如此通教人一悟入,就被接到別、圓教去了。

 

(圖說:佛講藏、通、別、圓的道理給眾生聽,給眾生種善根,將來善根種子起現行時,可以一聞千悟。)

 

    被接義理

 

  其次說(乙)被接的義理。

  先說「根源」,凡事都有因緣,被接的根本因緣何在?祖師說是「含中為發源」,最重要的是通教的教義中,有兩種含中的教義─即「通含別」與「通含圓」。因為有兩種含中之教,所以可以做為發起的根源。吾人平素聽聞、讀誦大乘經典,重要性就在這裡,過去有大乘佛法的熏習,才有可能做為被接的根源。而通教所詮釋的諦理,之所以與藏教不同,就在於它的真諦理含有兩種中諦:一是別教的「但中諦」,所詮釋的真如法性,不具足一切法;二是「圓中諦」,所詮釋的中道法性,道理微妙,具足一切法。

  第二論「法要」,指被接之法的關鍵,是用「點示為機要」。如何點示?「證真諦時即為點示中諦」,就在通教的利根人證到真諦理時,佛就對他點示空中有不空、有中諦在,這必須要能契理契機的做指點、做開示才行。這是一個很關鍵的時刻,所以當通教人從第一乾慧地修上來,一直到第九菩薩地之前,不論在任何階位上,悟入真諦時,佛都可為他點示中諦之理,而一旦悟入,立刻就被接走。

  但這必須過去具備有被接的根性才行,所以第三得論「根性」:所謂「發習為根性」,有被接的資格,得要有被接的根性,佛才有辦法加以啟發。雖然這一生的機緣學的是通教,但因有別、圓大教的宿根,所以依照通教階位修行來到悟入真諦之時,佛就加以啟發宿生的善根。若宿生種的是別教善根,就接入別教;若宿生種的是圓教善根,就接入圓教,可見平素栽培大乘善根是何等重要!以上是論被接的義理。(待續)

(圖說:吾人平素聽聞、讀誦大乘經典,重要性就在這裡,過去有大乘佛法的熏習,才有可能做為被接的根源。)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