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未全開月未圓    洗心


  無常是世間真相,俗人迷於無常苦諦,想方設法追求完美無闕,徒增無限悔恨。李白〈古朗月行〉,見到每月十五日以後,「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心情是「惻愴摧心肝」,世間物都像月亮,盈後必闕。心思敏銳者,睹物傷神,聰明人則了知世事無常,任你如何追求,也不能永保顛峰。

  道光二十六年一月,曾文正公正值三十六歲,殿試中舉,被派任文淵閣直閣事。雪廬老人云:「古人讀四書五經,練八股文,為求科名。得了科舉後,才真正是讀書。」文淵閣是典藏《四庫全書》的重鎮,曾文正公在此讀書沈潛,幫皇帝整理典籍,他個人的辦公書房,取名「求闕齋」。他認為自己蒙受祖輩父親的餘蔭,兄弟中唯有自己功名亨通,其他弟弟尚與祿位無緣,自己不宜過享福報,應事事求闕,留些福分給兄弟家人。凡「外至之榮,耳目百體之嗜,皆使留其缺陷。」凡是朝廷寵賜的榮耀,或是平日的感官享受,都要留些缺陷才好。凡事都存一點缺陷,正可「制吾性,防吾淫」,約制我的貪習,防止我生活過奢。所以他最欣賞古人「花未全開月未圓」七個字,這是惜福之道,更是持盈保泰的法藥。

  曾文正公,兄弟同心,掃蕩太平天國,再造同治中興,建的是蓋世勳業,卻能世代平安,享有無比尊榮。不因功高震主,如漢初蕭何、韓信的被貶被殺,或宋初杯酒釋兵權的下場,靠的就是「求闕」哲學智慧。

  世間法,求闕才能永保安康,不致從雲端跌入深谷。若能習得出世智慧,更能洞悉「苦,空,無常,無我」的真諦,絕不會像癡蠅,飛西又飛東,想在浮雲浪頭中,妄求什麼永恆不變。宋朝賢相李沆,公務之餘,好讀佛經,《名公法喜志》描述他是一位「端默寡言,深通釋典,尤厭榮利」的三寶弟子。他當上宰相後,家人怕門庭太窄,與官位不相稱,要他擴建,李沆說:「我現在任高官、享厚祿,也常蒙皇上恩賜,擴建房子不成問題。『但念內典,以此世界為缺陷,安得如意,自求滿足耶?』想到佛經開示說:娑婆世界本已缺陷,我又何必要求事事如意,稱心滿足呢?」家人因此作罷。臨終,右側而臥,大暑天停屍七日,毫無穢氣。大家都說,就這一點,足可證明李沆學佛是真修實練的「履踐」。

  白居易〈簡簡吟〉感歎:「大都好物不堅實,彩雲易散琉璃脆。」多少人為了營建美輪美奐的豪宅,費盡心思,無工不巧,無物不精,這麼精美的房子,能住多久?許多人發了財,都以住進華廈為心願,但日後從華廈流出的新聞,往往是家暴、離異、緋聞等負面消息,所謂「土木勝,懼其不安人」,奢華和散壞常連在一塊兒。

  若師法曾文正公的「求闕」,學習李文靖公的「履踐」,在彩雲易散琉璃脆的人世間,可減少幾分遺憾,增添幾許生西把握。

(圖說:「花未全開月未圓」,這是惜福之道。)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