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行道上的沉思(下)

∼六時行道無餘想一句洪名似救頭∼    廣願


 

    六要三不 八種利益

 

  在身心調攝方面,經行大致要注意「六要三不」,六要:(一)要直行,(二)身要正直、不搖擺,(三)速度要不急、不緩,(四)不低頭,(五)眼睛要看前方約三步或七步,(六)要都攝六根。三不:在身體勞動之後極度疲累、精神極度疲倦、心非常掉舉(外境紛擾,身心動搖,不能攝伏,因而惱亂)時,則避免經行,以免徒勞無功。

  經行在修持上有很大的利益,所以佛陀非常重視經行。在《增支部》、《四分律》、《十誦律》、《出曜經》、《佛說七處三觀經》,皆記載經行能夠帶給經行者多種利益。但是,內容上有些許差異。歸納起來,大約有八種:

  (一)堪遠行:能走遠路,常經行則氣血通暢、身心輕快、反應敏捷。

  (二)有力:經行能使筋骨強健,肌肉自然有力,不會弱不禁風。

  (三)少病:身體增加抵抗力,不容易生病;有病也能少病痛,也可使疾病速愈。《南海寄歸傳》說,如不經常步行,身體必定多病,如腳腫、肚脹、手臂疼痛;喉中有痰不消,就是久坐引起的。

  (四)消食:經行能讓吃下去的東西,不會阻滯脹氣,能幫助消化。

  (五)解勞、除睡意:能夠解除輕微的疲勞,除昏沉睡眠蓋,才能攝心專注修持。

  (六)能思惟:經行能調心,讓妄念停止,以此觀照、思維所修的法門,又稱做止觀。

  (七)堪精進:身心調理得當,在精進道上,就如同船在順風順水的地方揚帆。

  (八)易得定、所得定久住:經行不易昏沉又不散亂,很容易得定;心能定,念佛的時間就可以較長,定力也能安住得比較長久。

 

    繞佛跑香 勤求佛道

 

  經行,也稱行道。唐 玄奘大師以前譯為「行道」,以後多譯成「經行」。在中國,佛堂繞佛是經行的一種。念佛的人叫「繞佛」,參禪的人叫「跑香」。出家僧人通常在飯食後、疲倦時,或打坐昏沉,即起而經行,經行不僅是為了防止昏沉睡眠,也可以養身療病。像某些叢林寺院,大殿很大,就可以直走;如果場所小一點,就繞圈,或繞著佛像走。

  《法華經•序品》云:「又見佛子,未嘗睡眠,經行林中,勤求佛道。」祖師大德用經行念佛功夫,有所成就的,應該非常多。茲舉二例證明:五代時期,淨土宗六祖永明 延壽大師,在永明寺十五年,說法盛況空前;夜間則另往別峰,行道(經行)念佛,旁人常聽到螺貝天樂之音。又據《紫柏老人集.雜記》記載,明朝義秀師父,為人敦厚樸實,在讚嘆寺修行精進,五十多年間,每天念彌陀聖號十萬多聲,早晚用功不間斷。他每天經行之處,地磚都磨損成凹槽形狀,有些地方甚至可以看到底部,有人試著修補,不久就又凹陷,可見經行念佛用功的程度。

 

    一室經行 勝於奔走

 

  祖師大德也用經行的詩偈,來勉勵我們精進修行,《蓮花世界詩》有云:「六時行道無餘想,一句洪名似救頭。」經行的時候要將心打掃得乾乾淨淨、萬緣放下,一句佛號徹上徹下,更無其他;這時心中求生西方的急切,好似要保護我們最尊貴的頭,又好像是急切搶救著火的頭顱,一心一意,別無旁騖。此時,但教念念能相續,不怕彌陀不現前。《醉古堂劍掃》云:「一室經行,賢於九衢奔走。」心向內求,只在一室之內,專心經行念佛,即勝過心向外馳求,到處攀緣,最終卻無法成就的人。

  靜坐念佛最易得定,但要善於調適,幽谿大師說:「坐久,則經行以稱名。」經行念佛是一種安靜散步,在充滿緊張和壓力的生活中,既能得三寶加持,又能紓解壓力,對老年人養身也特別好;方法簡單易行,大眾不妨善加運用。(全文完)

(圖說:在一室之內,專心經行念佛,即勝過心向外馳求,到處攀緣,最終卻無法成就的人。)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