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三十頌研究(二三○) ●智果
(甲) 修習位轉依義
世親菩薩之《唯識三十頌》第二十九頌云:「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捨二麤重故,便證得轉依。」略謂修習位菩薩,從前一行位─通達位(初地入心),最初發起「出世間無分別智」,親證真如之後,更為斷除所餘之俱生二障,圓滿證得二轉依果(無上菩提,究竟涅槃)故,更於十地(自初地住心,至十地出心),數數修習此「出世間無分別智」故,終於十地之出心(亦名「滿心」)「金剛喻定」現在前時,頓斷捨彼極微細之俱生二障種子,而證得無上菩提(大菩提)、究竟涅槃(大涅槃),二轉依果。轉依義別為何?
茲列簡表如次:
修習位菩薩,於十地中,修十勝行(布施等十波羅蜜),斷十重障(初地斷「異生性障」,乃至十地斷「於諸法中不自在障」),證十真如(初地證「遍行真如」,乃至十地證「業自在等所依真如」),終得二種轉依(轉煩惱障依大涅槃,轉所知障依大菩提)。
其轉依義別,略有四種:
(一)能轉道─指修習位菩薩(即從初地之住心、出心乃至第十地終之金剛無間道,並稱為「修習位」),能證悟轉依之智,能制伏無始來煩惱、所知二障種子之勢力,令不起二障現行故,謂之「能伏道」。且能更進一步,永遠斷滅二障之種子,謂之「能斷道」。
(二)所轉依─指轉依時之所依,此復有二:
一者「持種依」,即指能持染淨法種子之根本識,聖道(出世道)能令捨染得淨。
二者「迷悟依」,即指真如能作迷、悟之根本。」蕅祖《唯識心要》十云:「若論真如,隨緣不變,則迷不能染,悟不能淨,今約真如,不變隨緣,則迷之為『在纏真如』(亦名『有垢真如』),一切染法,依之得生;悟之為『出纏真如』(亦名『無垢真如』,垢者,煩惱垢也),一切淨法,依之得生,故以真如為迷悟依。譬如方(方位)雖不轉,而依方故迷,依方故悟也。」
(三)所轉捨─所應轉捨者,有兩類種子,即有「障」與「非障」二類:
一者所斷捨─即指煩惱,所知二障之種子,於真無間道現在前時,所對治之「二障種子」,與能對治之「無分別智」相違,猶如明與暗,又如冰與炭,兩不並生故,彼二障種子,即便滅斷,永不成就,說之為捨。此二障種子,能障聖法(涅槃、菩提二勝果)故,必為能轉智(無分別智),所對治故(即「所斷捨」)故,稱之為「障」。
二者所棄捨─謂二障之餘,亦即指有漏善種(能招有漏之樂果者)及劣無漏種(指二乘無漏,對菩薩名為「劣無漏」),如二乘聖者身中之四聖諦,雖不障聖法,亦不為「能轉道」所斷,卻不為佛果淨識(梵名「菴摩羅識」)所藏。又佛果淨識,亦非彼四聖諦所依故,亦須捨也。
上來第一類障法,即為「所斷捨」;第二類非障法,則為「所棄捨」。
(四)所轉得─指所應轉得者,有所顯得之大涅槃,及所生得之大菩提。
(乙)約位簡別
《論》十云:「此修習位,非已證得,因位攝故。」這修習位,在說明十地菩薩,能證得大涅槃、大菩提二種轉依,並非已經證得,何以故?以十地菩薩,仍屬因位(修行佛因之位)所統攝故。
故《述》十末云:「明此十地,能證二轉依(大涅槃、大菩提),非已證得,要成佛方證故。此十地無間道(指第十地終之金剛無間道,正斷惑之最後一剎那,並稱為『修習位』)斷障為因,解脫道(指無間道斷惑之後,證悟真如理體之一念正智,契入至極妙覺佛果)方證於彼(二轉依)故。」
《唯識自考》十云:「此修習位,四轉依(義)中,唯取前三(能轉道、所轉依、所轉捨),不取後一(所轉得),何也?後一屬果,前三在因,修習位既在因,是故唯取前三,不取後一(所轉得)。」
《集解》十亦載一則問答:
問:此修習位,說能證得,是因證位?是果證位?
答:是約因中,將證位說,非是果上已證位攝。
故《述》十末云:「明此十地,能證二轉依,非已證得,要成佛方證故。此十地無間道,斷障為因(初地斷異生性障,二地斷邪行障,三地斷闇鈍障,四地斷微細煩惱現行障,五地斷於下乘般涅槃障,六地斷麤相現行障,七地斷細相現行障,八地斷無相中作加行障,九地斷利他中不欲行障,十地斷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金剛無間道─正斷惑之最後一剎那,雙斷最微細之二障種,於第二剎那,名解脫道,證入至極妙覺佛果,方能證得二轉依(大涅槃、大菩提)。
上來修習位「轉依義別」已略釋訖。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