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簡說(一七八)    ●文:子圓 圖:宜倫


    述而第七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陳國司敗請問孔子:「貴國國君昭公知禮嗎?」孔子說:「知禮。」孔子告退後,陳司敗向巫馬期拱手行禮,請他進一步,然後說:「我聽聞君子是不會結黨營私,互相掩飾過錯的,難道君子也會結黨營私嗎?魯國國君昭公娶吳國女子為夫人,是同姓通婚,故稱吳孟子,已經違背同姓不通婚的禮制,這樣的國君還算是知禮的話,那還有誰不知禮呢?」巫馬期把陳司敗的話稟告孔子,孔子聽了以後說:「丘實在幸運呀!如果自己真有過錯,他人一定知道的。」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司敗」,同於「司寇」,負責管理刑獄的大夫。「昭公」,魯國的國君。這是孔子周遊列國時,來到陳國所發生的事。

  「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揖」,拱手行禮。「巫馬期」,姓巫馬,名施,字期,是孔子的學生,此時跟隨在孔子身旁。「黨」,結黨營私,互相掩飾過失。君子絕不如此,必然說公道話。「吳孟子」,吳國的長女。周朝禮制,禁止同姓通婚,假使遇到女子不知姓氏,就用卜卦請神明決定。吳國是周公的伯祖泰伯的封地,所以吳國姓姬。而魯國是周公的封地,也姓姬。魯昭公娶吳國的女子是同姓通婚,違背了禮制,不敢稱「吳姬」,而避諱稱「吳孟子」。當時各國都知道此事,陳司敗卻故意在孔子面前提出,貶損其國國君,出言不遜,魯莽失禮。孔子回答「知禮」,遏止住繼續張揚昭公過錯的氣焰。但陳司敗又轉而向孔子弟子巫馬期,掀開昭公違禮之事,而孔子並不強辯飾非。

  「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丘」,孔子自稱己名,我們應讀為「某」,不敢直呼孔子之名,以示尊重。「苟」,如果。「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孔子不說自己國君的違禮,卻欣然承認自己有過,謹守住君臣之大倫;又使同姓通婚違禮之事,後人不會錯認,委婉合宜而不掩飾事實,正是聖人的行誼!

  「五倫」是通達天下的五條大道,在本章中所講的「君臣」一倫,就今日社會來看,就是長官與部屬的關係。為人部屬,不應張揚長官的過錯,對於長官的過錯,要適時勸諫,謹守個人的分際。

  

(圖說:孔子答以「知禮」,不張揚昭公的過錯。陳司敗轉而向孔子弟子巫馬期,掀開昭公違禮之事。)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