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電視上看到一集有關飲食的節目,偶而談起「芫荽子」是一種催情的香料,於是多年來有關「五辛」的疑點終於破解了。
大乘佛教提倡素食,除了不食動物性的肉之外,又特別戒食「五辛」。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五辛」條曰:
五辛:又曰五葷。五種有辛味之蔬菜也。
《梵網經》曰:「若佛弟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渠,是五種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輕垢罪。」
《楞嚴經》曰:「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此五種辛,熟食發婬,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
《天臺戒疏》曰:「大蒜是胡菱,茖是薤。慈蔥是蔥,蘭蔥是小蒜。興渠是蔥蒺也。」興渠為梵語辛膠之名。
《唐高僧傳》謂僧徒多迷興渠,或云蕓薹、胡荽,或云阿魏,唯《淨土集》中別行書出云五辛,此土唯有四,闕於興渠。興渠生于闐,根麤如細,蔓菁而白,其臭如蒜。薹、荽非五辛,所食無罪。
今他書猶多以芸薹、胡荽為葷,不知其誤。
另有《實用佛學辭典》所述,與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大致相同,惟特別標明「興渠中國所無」,當年初識佛教,即聽聞只有四辛而無五辛。近幾年,臺灣的電視弘法有許多家,說法各有不同,有的說興渠就是「洋蔥」,有的說是山葵,不一而足。
以今日交通之發達,可以說是世界各地之食物,應是很容易得到,只是某些地區盛行,某些地區不甚流行。遠在埃及建金字塔時,大蒜即為必備之食物,至漢代張騫通西域,帶回許多胡人之飲食,其中的「葫」即是大蒜。
清汪昂《本草備要》,為習中醫者所必讀。「大蒜」條下曰:「辛溫。開胃健脾,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解暑氣,辟瘟疫。消癰腫、破癥積,化肉食,殺蛇蟲蠱毒……然其氣薰臭,多食生痰動火,散氣耗血,損目昏神(註:五葷皆然,而蒜尤甚。……釋家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茖蔥,為五葷。慈蔥,冬蔥也。茖蔥,山蔥也。興渠,西域菜,云即中國之荽。道家以韭、薤、蒜、胡荽、芸薹為五葷。芸薹,油菜也。)忌蜜。」
《本草備要》較《佛學大辭典》明確,大蒜是眾所皆知的調味料。小蒜即俗稱蕗蕎的調味品,作用與大蒜大致相同。至於慈蔥,冬蔥也。即今日所謂洋蔥。山蔥即一般的蔥,種類也很多種。而興渠指為芫荽,如果以「芫荽子」這類催情藥物釋之,自然可以圓滿解決。而韭菜似乎不在五辛之內。
至於芸薹、芫荽則不在五辛之內。所以印光大師在〈答善熏師問〉說:「五葷,我國只有四,即蔥、韭、薤、蒜。薤,即小蒜。西域有興渠,吾國無此一種。有以芫荽(按:即香菜)為五葷之一者,乃外道所立耳。」此「外道所立」,即道家者言耳。
前云興渠生于闐,根麤如細蔓菁而白,其臭如蒜。以前臺灣有蕪菁之根莖植物,類似甘薯,但不是「其臭如蒜」,可見是被人以訛傳訛的。而且佛教發源於印度,印度本土不生產而生于闐,是不可能引入佛教的五葷。而《唐高僧傳》,謂僧徒迷興渠,或云蕓薹、胡荽,或云阿魏。僧徒既然迷於興渠,便不可能是「其臭如蒜」。可見這是指一種香料,因為「諸香皆淫」,例外的是檀香、沉香之類的物質。
至於阿魏一說,《本草備要》的說法是:「辛平。入脾胃,消肉積,殺細蟲,去臭氣(注:諺云:「黃芩無假,阿魏無真。」)解蕈菜自死牛、馬肉毒。」
維基百科解釋阿魏「是一種印度香料,又名阿虞,薰渠、哈昔尼、芸薹等。這種香草在西域有出產,但中國不常見,是一種葉子近似芫荽的植物。多年生草本,有濃烈蒜味;三出複葉,花莖粗壯,黃色小花,復傘形花序;卵形雙懸果,側棱有膜質寬翅。若切斷根和根狀莖,有乳汁狀流出,汁干(乾)後,稱『阿魏』。入藥,性溫、味辛、有毒,功能消積、殺蟲。」
私衷以為「阿魏」既已為中藥處方的一種,不可能是五葷之一。又說是蕓薹,蕓薹就是油菜,也是開黃色小花,是冬天的綠肥之一。至於「阿魏」的製作方法,顯然與「鴉片」的製作方法雷同,只是「鴉片」是取嬰粟花的果,割汁後收集製作而成。臺語「阿片」即「鴉片」,是否有異曲同功之妙,不得而知。
綜合以上各種,興渠如果以「芫荽子」之類的香料解釋,也是可以的。許多草木的種子本身也是香料之一,像胡椒、花椒、車前子、韭菜子、茴香子,皆可入藥;某些催情藥酒,也是依不同的藥材製作而成,各家皆有獨門秘方,不會給外人知道的。總之,芫荽菜是香菜,非五辛之一;至於「芫荽子」之類的物品,則當非常重視謹慎,以戒除色慾。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佛言:愛慾莫勝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
佛教之出世精神是不入輪迴,而飲食不慎,恐有遺害之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