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向的二三事 ●淨業

在講堂聽完經,佛堂念完佛,參與大眾都要念黑板上一長串的名字,將聽經、念佛功德,回向往生者、病苦者。當他方發生大災難,還要回向「世安得自在」。

回向一法,本是學佛常識,有人心中還是會有一點小疑惑:為何一年到頭都回向某人「業消智朗」,卻似乎未見有何歸心學佛的跡相?對罹病者,也是天天回向他「身安道隆」,卻未見有所好轉,而回向命終者,也未見有往生的灼然現相。心中積疑要解決,最好的方法就是到佛經裡找答案,或從歷代祖師的經驗尋求真相。

立基遍一切處的心性

念完佛,這功德回向給毫不認識的人,何以有效?他方世界發生災難,距我於千里之外,如此念佛回向,他們如何得此功德?雞腸鳥肚的凡夫心思,總是人我分別,遠近有異,眼界狹隘。

蕅益大師云:「真如遍一切事,亦名回向發願心。」原來眾生本具的真如心,遍一切處,你回向他,他得功德,因為人我都不離一心。此地回向,千里之外應之,因真如本性裡,並無遠近之分。你一回向,法界便為之震動,故北周僧實大師在大追遠寺,集眾念佛,能遙救江南即將崩塌的講堂聽眾。

回向的三個比喻

聽一座經,念幾刻鐘的佛號,何以如許功德,能遍利黑板上幾十位的苦惱眾生?

凡夫執事昧理,念一堂佛號,若只回向自家眷屬,吝於回向給陌生人,如此「迷理遍」的回向,《四教儀輔宏記》說,這將落得「成凡夫淺行,三藏事度」而已。若能將「事」轉換成「理」,以回事向理的知見來回向,這聽經、念佛功德則是「順性」,順著無邊功德的本性來回向,功德剎那之間變得無限大。古德有三種比喻:

「如迴聲入角,其音甚大」,小小的聲音,透過牛角的擴音器,放送出來,可傳遍各方。以善功德回向眾生,未來能成就菩提佛果,如迴聲入角,響聞久遠。

「如人以少物上王,得報甚多」,以微少的貢物上獻國王,國王必回賜幾倍的東西。功德變得又大又多,自他獲得意想不到的利益。為成菩提佛果而回向,所得功德無可計量。

「如海龍王,注海滴雨,經劫不滅」,如海龍王降注的一滴雨,降在平地將迅速消失,若降到大海裡,經劫都不會消盡。回向也是如此,為求菩提佛果而回向,所修善法即可常住不盡。

(圖說:聲音透過牛角,放送出來,可傳遍各方。以善功德回向眾生,未來能成就菩提佛果,如迴聲入角,響聞久遠。)
回向發願一體一用

唱念「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時,念的是回向文,何以內容變成「願以此功德」的發願文?原來,發願與回向分不開,宋了然禪師《怡山發願文》云:「回向必以大願為體,故回向則必兼發願。然發願必以回向為用,故發願則必兼回向也。願無向不成,向無願不顯。」

聽經、念佛功德,願回向給陌路不識,因為學佛者有「眾生無邊誓願度」的願力。念佛功德,乃至與人一塊錢,或與人一盃水,下至毫芒之善,都肯回向眾生,並許下願望「以此善緣回向願生西方」。學佛不發願,如苗而不秀;發了大願,卻不肯將萬善回向佛果,如秀而不實。故發願必兼回向,所謂「千山勢到嶽邊止,萬派聲從海上消」,願願都要回向佛果而後已。

回向他人能得利益

隋代慧遠法師撰《大乘義章》,就回向一事自問自答:

有人問說:佛法,並無自身造業,讓他人受果報的事。也沒有他人作的業,叫自己來受果報。菩薩何須回己善法施給他人?假設可以回向給他人,對方如何得此善好的利益?

答:佛法,雖然沒有自己造業,叫他人受果報,也沒有他人作業,叫我自己受報的道理;但並非彼此不會互相助緣,因為互為助緣,所以可將自己所作的善業回施給別人。因為這回向的功德,在未來世能和他常相不捨,幫助他修習善法,故須回向。

再者,回向是我能教化他人的因緣,因此回向力故,未來世中,這位被回向的眾生見了你,就會恭敬隨順信受佛法,這是我們能收教化的好結果。

願汝盡生極樂世界

《佛學問答》,有蓮友引《龍舒淨土文》:「凡有形相可見,吾因見之,皆當為念阿彌陀佛數聲,發善願云:『願汝等,盡生極樂世界,我得道後盡度汝等。』」請問雪公,脩淨土法門者可以如此念佛回向否?

雪公說,菩薩廣度含識眾生,是分內應為之事。信願念佛人,見一切眾生,發願要「盡度汝等」,這是自發的願力,且是輕而易舉的一樁善舉,可廣結法緣。凡學佛人,都應如此去做。

見一眾生,就為他念佛一聲,隱含了一個願望:「今生我雖不認識你,或許無緣度你,願我生極樂,回入娑婆,必來度你。」存此念,一切時一切處,皆可以此願力提起念佛心。故雪公云:「輕而易舉,廣結法緣,凡屬學人,皆可為之。」

深信佛性遍一切處,又懂得回事向理,毫芒之善一概回向西方,若不如此回向,如何有往生淨土的因素?念回向文時,能如是想,有事又有理,念來即可篤定而自信。

(圖說:以回事向理的知見來回向,聽經念佛功德,順著無邊功德的本性來回向,功德變得無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