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濟人之危 ●心照

宋代李廌的《師友談記》,記載著蘇軾回憶先祖蘇序未雨綢繆、仁厚樂施的智慧與義行。

蘇東坡有一次遷居到東城門附近的府第,李廌會同李端叔、秦少游前往祝賀,蘇東坡和他們談起祖父蘇序的事蹟:

今天,五月十一日,是我先祖太傅的忌日,我的祖父名序,才德出眾,雖然沒有讀過書,但胸襟度量非常宏偉。

那個時候,他住在城郊,擁有的旱田不多,只種植粟穀,到後來還以稻米交換粟穀,並設置大倉庫來儲存,大家都不明就裡。如此長年累月,總共累積了三、四千石。

之後,遇到眉州大饑荒,太傅公立即捐出所儲藏的粟穀,依次分送給族人、親家、佃農,和鄉里間貧窮的人家,眾人皆避開了凶年的災禍。

有人就問說:「太傅公儲藏的為何一定要是粟穀呢?」太傅公說:「這是考量到粟穀性質堅強耐久,所以可以大量的儲藏,以備不時之需。」

此外,太傅公又在屋宅周圍種植芋魁(芋的塊莖),收穫極多,便立刻用許多柴草禾桿覆蓋保存。當居處村野的平民缺乏食物時,就用大蒸籠蒸熟,陳列放置在門外,任人取食,得無饑餓。

不同於一般人空有悲憫,心有餘而力不足。蘇序秉持著仁愛之心,關注眾人所需,並有防患未然的先見之明,在平時就把握機會累積資糧,因此才能廣施濟眾;此外,他還具有遠見,考量到所栽所儲必須性強耐久,方是長遠之計。

布施,不只是對外慈悲心的展現,對內更需培養智慧德能以運行應用。身為淨宗學佛人,平日都儲備積蓄些什麼呢?又該種植什麼堅強耐久的種子,方能自利利他呢?

雪公開示:「念佛是金剛種子,念佛一聲就永不退轉於菩提心。」「一句佛號、一顆金剛種子,千劫萬生,力量尚不消滅。」阿彌陀佛名號即是長養善根、廣度眾生的無上資糧啊!所以雪公在來臺十年的〈新春敬為臺中蓮友進一言〉中說:「朝暮二課若忙到萬分,晝可不食,夜可不眠,功課不可不做,若做即要萬緣放下,一心繫念。」就是要將佛號當作精神食糧,不可空滋養色身,而讓慧命消損。

再者,蘇序單只儲藏粟穀一種,輔以芋魁,可見救濟眾生的資物不必多樣,正如同雪公開示早晚課內容「精在專一,不貴多也」。有人在《佛學問答》請問雪公,除念佛功課以外的用功方法,雪公云:「功課以外,用功方法,可與詳說,即是念佛以外,再加念佛而已。」

是以,當持續廣植這句萬德洪名於自他的八識田中,以應末法之災。

(圖說:蘇序長年廣植、儲存性堅耐久的粟穀,救度族人鄉里度過凶年。)